忍一時之氣,謂之厚
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就得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忍痛割愛時就得忍痛割愛,該從長計議的就得從長計議。秦末群雄逐鹿中原,劉邦與項羽之爭,其實就是在“忍一時之氣”上見出高下,決出雌雄的。這是一種“厚黑”功力的較量,誰能夠“風物長宜放眼量”,誰就能得天下,坐江山;誰小肚雞腸,斤斤計較,誰就會失去天下,一敗塗地。
正如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說的那樣:“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所以失敗,關鍵在於該忍的沒有忍,不該忍的而又有婦人之仁。”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自然不能使人信服,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做法就明白了。
高陽人酈食其拜見劉邦,一進門就看見劉邦坐在床邊,一個侍女在給他洗腳,劉邦見他進來,並沒有起身相迎。酈食其便不高興地說:“如果您還想要消滅你的敵人,就不應該坐著接見智者,否則誰還會尊重你呢?”一介書生,敢當麵斥責一方軍閥,是十分冒險的。但是,劉邦聽了斥責後,不但沒有勃然大怒,反而趕忙起身,整裝致歉,請酈食其上坐,虛心求教。酈食其果然是帶著想法來投奔劉邦的,他勸說劉邦攻打陳留,將秦積聚的糧食弄到手。這一場戰役,讓劉邦獲得了很多實惠。
與劉邦相比,西楚霸王項羽就沒有這麼好的脾氣,他剛愎自用,常常自以為是。
有一次,一位名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虎視中原,待機而動,將來成就一番霸業。項羽不但不聽從他的勸告,還將來人大大地羞辱了一頓。那人很沮喪,出來發牢騷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結果,項羽知道了這句牢騷話,立時大怒,將那位名士抓起來殺掉了。
後來,楚軍攻打下新安城,投降的秦軍沒有得到按時補養,有些議論。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項羽就是聽不慣,殺心立起,一夜之間,把二十多萬秦兵全部活埋,從此殘暴名聞天下。項羽的吝嗇更是出名的,他不肯封手下將領的官,常常將印綬刻出來,在手中把玩得失去了棱角,也不情願將印綬賜給戰功卓著的將官。他的身邊,最忠誠、有智謀的範增,最後也被他氣走,含恨死於回鄉的途中。
當時著名的大將韓信,原本在項羽的手下,可項羽就是不重用他,他就跑到了劉邦的手下。
在最關鍵的時候,韓信威脅劉邦封他為齊地的“假王”,否則他就不聽劉邦的調遣。劉邦當時雖然憤怒到了極點,但還是容忍了韓信的狂妄,並對他說,做“假王”多沒有樂趣,要做就做真王,隨後封韓信為齊王,籠絡了韓信的心,為最後他設計的十麵埋伏,徹底擊敗項羽作出了鋪墊。
還有一次,項羽抓住劉邦的家人,威脅劉邦說,如果繼續攻打他,就將他的家人剁成肉餡吃。劉邦知道以後,還能鎮定自若,對項羽說:“我們曾經是兄弟,我的家小就是你的家小,如果你真的有這種本事,那麼一定在做好食物之後分我一杯羹啊。”
有人評價劉邦簡直就是一個無賴,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他最值得驕傲的本事,就是忍耐。試想,如果他心不能容物,怎麼能聚集起如此眾多“超一流”人才;如果他不能忍一時之氣,如何能平安地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這種忍一時之氣的度量,就是厚黑學中的“厚”。忍耐就像是彈簧,往往壓得越緊,反彈的力量也就越強,隻是很可惜,很多人的彈性並不好,還沒有積蓄足夠多的力量,就已經將自己壓斷了,或者壓得太久而失去了彈性。
厚黑哲理
忍一時之氣,謂之厚。不過,厚黑學強調的忍耐,並不是一味地忍氣吞聲,而是一種待機而動的智慧。
喜怒哀樂不發,謂之厚
眾所周知,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即使是得道高僧,也未必能將心控製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但是,成功的人士能夠將自己的感情深深藏起來,並且不讓別人看出絲毫端倪。這種人是很可怕的,因為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對某件事情的反應,也不知道誰是他喜歡的,誰又是他厭惡的。這樣的人如果成了競爭對手,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他的弱點,又何談戰勝?
在現實社會激烈的競爭中,人們為了生存,會采用各種方法接納力量、分享利益、戰勝競爭對手。一個人,如果一聽到別人的奉承就喜形於色,有心者就會以甜言蜜語接近他,然後再進行一些“軟性勒索”,這就是所謂的糖衣炮彈。對於容易發怒的人,競爭對手就會利用這個弱點,有意激怒他,使他在關鍵的時刻失去理智,喪失智慧,從而作出不應該做的事。對於心理脆弱的人,競爭對手可以故意打擊他,使之怨怒滿胸,或者采取其他手段博取他的同情心,爭取獲得更有優勢的局麵。
但是,一旦這個人城府極深,臉皮極厚,厚到別人根本看不到他的表情,那麼就沒有什麼能打擊到他的內心,也沒有明顯的弱點能被對手利用了,這就是厚黑學所倡導的“厚”字訣。如果兩個高手過招,棋逢對手,這時起決定作用的就不一定是真刀真槍的實力,也不一定是出神人化的謀略,而很可能就是“厚”,有耐性的人必定戰勝急躁的人。
赤壁之戰後,孫權與劉備聯盟在一起,共同抵抗曹操南下。公元219年,東吳乘關羽進攻樊城,與曹操交兵之際,派呂蒙偷襲荊州,並設計殺死關羽。緊接著,蜀漢君主劉備於公元221年6月,親自率領大軍東征,留下諸葛亮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守大本營,派遣大將趙雲在江州做後軍都督。
孫權臨危授命陸遜為三軍大都督,西上拒敵。吳軍統帥陸遜深深明白,從兵力上,吳軍處於劣勢。於是,他一路嚴防死守,收攏部隊,實行戰略撤退,一口氣退到夷陵、象亭一線,依山築壘堅守。
劉備報仇心切,見陸遜一路後退,大喜,趁著銳氣,一路猛追。這時候,部將黃權勸阻說:“東吳人曾經火燒赤壁,又偷襲荊州,可見陸遜等人非等閑之輩,不可小覷,我們順水而下,易進難退,還是讓我當先鋒,陛下在後接應比較穩妥。”
但是,劉備這時已經滿腦子都是複仇,並不能聽進去任何良言相勸,於是拒不接納黃權的戰略,反而讓他領一部分兵駐軍江北,防守側翼,自己帶大軍一直追下去。劉備身經百戰,自然知道陸遜的戰略,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派兵包圍了孫權的侄兒孫桓,引誘陸遜來救。可是陸遜深得厚黑真傳,即使是自己領導的直係親屬,也不為所動,隻管堅守不出。
兩強相遇,劉備終於沉不住氣了。他先是派兵直接進攻陸遜的部隊,可陸遜憑借山高路險,頑強據守。後來劉備又每天派人在陣前叫罵,把東吳的祖宗十八代都罵遍了,陸遜還是置若罔聞,理也不理。
劉備見陸遜臉皮足夠厚,心生一計,令吳班率幾千老弱病卒在吳軍陣前排好陣式叫戰,到中午的時候,蜀軍士卒脫掉衣服,亂七八糟地散坐著,口中猶罵個不停。吳軍將士氣得發瘋,恨不得跳出營壘,衝出去殺個痛快。隻有統帥陸遜依舊沉著,笑著說:“這是劉備的誘敵之計,眼前的這些兵,看上去根本就不能戰鬥,所以都是誘餌,山穀裏一定埋伏著精兵,我們在這裏慢慢耗著,看誰先忍不住,我估計過不了幾天那伏兵就會自己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