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黑”,到底是什麼顏色(1 / 3)

黑,源自殘酷的競爭

但凡對曆史有點了解的人,都應該聽說過下麵幾個人的名字:韓信、白起、伍子胥、石達開等。他們都是人們熟悉的有名的將軍、謀臣,他們或勇冠三軍,或謀略過人,也都曾為他們效力的帝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他們最終都無一例外地以悲劇收場,沒有一個得以善終。這一類“功蓋天下者不賞,勇略震主者身危”的悲劇在中國曆史上比比皆是。為什麼他們都逃不過“兔死狗烹”的悲慘命運?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競爭一直存在著,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他們竟然不懂得運用厚黑來保護自己。

人活於世,最擔心的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辛苦經營的環境改變了,一般人就很難再有所作為了。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一些善於看風使舵、隨機應變的能力極強的“厚黑高手”。比如,隋唐時代的裴矩,一生侍奉過北齊、隋文帝、隋煬帝、宇文化及、竇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個王朝,七個主子,他在每一個君主手下都很得意,原因就在於他適應社會的能力十分強。

裴矩知道隋煬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設法滿足他開疆擴土的願望。為此,他不辭辛苦,親自跑到西域各國,調查各國的風俗習慣、山川河流、民族習慣、物產服飾等情況,撰寫了一本《西域圖記》,此舉果然大得隋煬帝的歡心。一次便賞賜他五百匹綢緞,每天都要見他,聽他講西域狀況,並將他升為黃門侍郎,讓他到西北地區處理與西域各國的事務。

有一年,隋煬帝要到西北邊地巡視,裴矩不惜花費重金,說服西域二十七個國家的酋長,佩珠戴玉,服錦衣繡,焚香奏樂,載歌載舞,拜謁於道旁;又命令當地男女百姓濃妝豔抹,縱情圍觀,隊伍綿延數十裏,盛況空前。

隋煬帝大為高興,接連升他的官。後來,隋朝被李淵領導的軍隊打敗,他又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的內閣裏擔任吏部尚書。他看到唐太宗喜歡忠臣,於是搖身一變,成了仗義執言、冒死勸諫的忠臣了。

唐太宗曾經說過:“裴矩能夠當眾表示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表麵上順從而心存不滿。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這樣,還用擔心天下不會大治嗎?”這就是他能保證自己無論怎麼改朝換代,都能身居高位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他適應能力的體現。

現代的社會現實,一點也不輸於古代。很多大學畢業生除了專業成績很好以外,其他的幾乎一無是處,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極差,根本無法達到用人企業的要求,在求職或者工作的過程中被搞得筋疲力盡、傷痕累累。運氣好點的畢業後能謀得一份職業,卻無法在崗位上作出驕人成績,拚盡全力也不能得到讚賞,最終被毫不留情地淘汰掉。

即使一些已經在社會裏打拚多年的人,絕大多數也與成功絕緣。在激烈的競爭中,很多人隻是為了生存而拚命地工作,然後再將血汗換來的生存資本消費出去。不斷地重複著這個循環,並且不斷地抱怨,為什麼自己總是不能出人頭地?

對於這些人來說,隻有厚黑學才能幫助他們,隻有厚黑學才能引領他們更快地適應社會,獲得成功。比如說,喜歡聽好話是人性千古不變的弱點。但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是工作領域中的精英,於是自高自大,不屑於巴結領導,更不會主動討領導的歡心,與之相反,還有一些一無所長的人,隻會拍馬逢迎,把自己全部的資源都用在迎合領導上。社會中,領導顯然更欣賞後者的表現,他們自然會獲得更多提升的機會。

這樣逐級淘汰的結果,必然是會拍馬的人大獲全勝,而一些自命清高的精英就淪落成了庸碌的人手中的棋子。所以,這些年厚黑學風靡,也是由於這樣的原因。現實是殘酷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避免會你爭我奪,兵戎相見,甚至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正因如此,在這種沒有底線的生存競爭中,了解厚黑學的人,更容易勝出。

除此之外,對於公司、企業來講,更是商場如戰場。商場中的競爭方式,也早就從尋找競爭對手的弱點進攻,變成了為競爭對手製造陷阱。因為等待對手出現比較明顯的失誤是很被動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也是相當小的。任何企業都不會傻到讓別人抓住把柄,因此,一些競爭激烈的行業,已經悄悄地將經營方式小心地超越了道德的規範。惡意攻擊或擴大競爭對手的負麵消息已經成為一些企業選修的“厚黑學”,也出現了一些企業為了商業利益,犧牲行業形象的案例。

人們常說,“同行是冤家”,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仔細地想一想,這也確實是一條真理。如果一百個人中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發財機會,那麼由於勞動分工的不同,他們會相安無事,彼此間還會互相幫助;而如果一百個人裏隻有一個發財機會,他們肯定會為爭奪這個機會而大打出手。

還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就是“槽裏無食豬拱豬”。在社會財富總量基本恒定的情況下,參與分配者越多,則競爭越激烈,這也是從古至今中國社會一切鬥爭的根本。所以,厚黑學教會我們怎樣變得凶狠,從而爭取最大的生存資源,讓自己活得更舒適。

厚黑哲理

現實是殘酷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避免會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在這種沒有底線的生存競爭中,唯有了解厚黑學的人,方能百戰百勝、脫穎而出。

黑,絕不謝仁義宣德

道德規範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現如今的人們應該如何看待道德規範的約束力?

其實,道德規範隻不過是一個國家為了維護社會構架不被侵害而產生的一種理想罷了。誰要是真按這種行為規範處世,到頭來肯定吃虧,甚至還會被人笑話。而且誰越早明白這個道理,誰也就越早能在處世中成為贏家。看看曆史,或許大家就能明白。

春秋時期,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自視爵高位顯,便想取代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趁齊國內亂,他幫助太子昭當上了齊國的國君。做了這件事後,他自認為宋國已經很強大了,能幫助曾經的霸主齊國了。於是,宋襄公競不自量力地擺起了諸侯霸主的架子。

然而,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憑實力說話的,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如此,眾諸侯哪裏可能買他的賬。宋襄公見諸侯不服從他的號召,便想借助楚國的威力壓服眾諸侯,然後再借諸侯之力壓楚。

宋襄公派人重賄楚國,約定次年春,兩國會盟於位於齊國的盂上,齊孝公因為是靠宋襄公的幫助當上國君的,隻好答應按時到會。會盟期到,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帶些軍隊前往,可以保護他的人身安全。但是,天真的宋襄公為了表示自己很講“仁義”,不僅不聽目夷的話,還怕目夷在他走後暗地派兵前往保駕,便帶著目夷一同赴會。

楚國可不像宋襄公一樣仁慈,他們是講究厚黑的,一見麵就俘虜了宋襄公,並且挾宋襄公向宋國殺來。好在目夷已趁亂從盂上逃回宋國,並且抓緊進行了戰爭準備,睢陽城已經箭上弦、刀出鞘。當楚軍大兵壓境之時,目夷繼任宋國國君,帶領軍隊抵抗楚國。

楚國很失望,本來視宋襄公為奇貨,一心想拿宋襄公要挾宋國,現在國君換了,有可能新君巴不得老國君死掉,他好能穩坐江山,人質已經失去了作用。楚王大怒,下令攻城,結果連攻了好幾天,也沒攻下來,於是隻好撤兵放人,宋國免除了滅國之危。

按理說,這事是由於宋襄公自身的愚蠢造成的,宋國差點被毀,特別是當宋襄公身陷囹圄、國勢危難之時,目夷毅然挑起捍衛國家尊嚴的重擔,以他出色的才智和勇敢,粉碎了楚國吞並宋國的陰謀。即使宋襄公被釋放回國,目夷也應該順理成章地繼續當國君。可是,盡管目夷才智出眾,但臉不厚心不黑,當聽說宋襄公被釋放後,馬上派人把宋襄公接回宋國,仍舊讓宋寰公當宋國的國君。自己重居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