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寶,友多路廣
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若一個人以精誠之心處事,則事業一定會蓬勃興旺;同樣道理,若一個人以精誠之心待友,則一定會朋友遍天下。
由於人們的社會出身、經曆、文化程度和思想修養各不相同。所以人的性格各異。因此容人就是能夠接納各種不同個性的人,這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門領導藝術。具有容人個性,才能善於團結各種不同個性的人共同協調工作,從而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唯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論語·陽貨》中說“寬則得眾”,指的是君王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其實,朋友相交的過程中,更應培養寬容之德。即使發現了“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要“君子交絕,不出惡聲”。要“寬裕溫柔,足以有容”。對朋友的小缺點和一時失誤,要能夠寬容。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不可能一貫正確,不可能沒有錯誤;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子張》中記載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隻要朋友本質上是好的,是白璧,他的過錯隻是微瑕,就應該寬容;有了錯誤,一旦知道便積極改正,更應該寬容。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裏,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遭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有的事甚至還是非常煩惱的、很不愉悅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說不準在什麼時候會發生爭執,說不定下一刻就會發生碰撞,鬧得不歡而散。這些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非常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時間久了就會給人的精神帶來負麵影響,很有可能產生悲劇的後果。
人生在世,學會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人與人交往不可能總是事事如願,工作中也不可能沒有一點不同的意見。人類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發展的。當思想認識一時還未統一,對人對事暫時還沒有達到高度一致時,需要真心溝通,交換看法,求同存異,坦誠共事。往大裏說,這是胸懷大度,是科學與領導藝術。往小裏說,這是與人為善,以寬待人。其實這個小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小”,而是比大還要大的“小”!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可見,有時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人生智慧。智慧能增加寬容的內涵,使寬容擁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諸葛亮以寬待人,七擒七縱,終使孟獲自愧弗如,心悅誠服地俯首稱臣;寬容的人生需要無盡的智慧:失去了智慧的寬容,商紂王即使帶領再強大的軍隊,也扭轉不了身死國滅的結局;失去了智慧的寬容,周瑜即使火攻赤壁,大破曹軍,也不免終歎“既生瑜,何生亮”。寬容是智者的一份籌碼,能為成功者增加一分勝算。
寬容是一種人生氣度。氣度能容納人心的狹處,使我們麵對狹隘者依然心胸寬廣。寬容是千年人參,生命的長度就是其價值的厚度;寬容是陳年美酒,醞釀的程度就是其美味的濃度。寬容需要以德報怨的品德,若能以寬容之心待友,王導何須悔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若能以寬容之心看待手足之情,曹丕何必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羞愧。做人處世,我們需要寬容,因為寬容能把我們生活中的“幹戈”化為“玉帛”。
友多路廣,多友多助,荷花雖好,尚需綠葉扶持。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視為人生的一大幸事。正因為如此,人們才發自內心地呼喚: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對於年輕的朋友來說,交友的願望更加迫切。因為,年輕人步入社會,如同雛鷹撲入廣闊的藍天,展翅翱翔,總免不了遇上“狂風暴雨”,多麼需要理解、支持和幫助。
有的人卻認為多交朋友是一種累贅,應酬起來太麻煩,太浪費時間。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人這一輩子不可能不離開家到社會上闖蕩,而一旦步入社會,所依靠的應該是各種朋友。所以說,多個朋友多條路。
當葉赫那拉氏進京選秀之時,因父親已喪,母子三人異常貧困,不但路費盤纏成問題,就連吃頓飽飯也不容易。
忽一日,有人送上簿銀三百兩,為他們解了憂愁。原來是兩淮鹽運使司山陽司運判吳棠送禮投錯了門,他本想收回簿銀。但被一位師爺阻止,認定花上三百兩銀子買一個人情,就算交上了朋友,就這樣沒有要回銀子。最後,那拉氏果然成了蘭貴人,又成了慈禧太後。慈禧舊恩難忘,垂簾聽政後,很快就把吳棠擢升為漕運總督。
由此可見,人在困難的時候,最需要朋友的幫助,也最感激朋友伸出的援手。這種援助不論是經濟上的還是道義上的,一經發生,都會使人終生銘記、永世不忘。
寬容是有度的。我們提倡學會寬容,踐行寬容,絕非是對違法亂紀、壞人壞事一味遷就,回避,不敢鬥爭。絕不是無原則的寬容。這裏所說的寬容是一種自然的、人性的、善意的寬容。
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隻有學會寬容,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它就是孩子成長必需的一片綠陰。就讓我們在這充滿陽光的綠陰播下寬容的種子,創造出陽光生命的種子吧!
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是處世的需要,是成就事業的需要。學會寬容,將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永遠充實。一個人隻有心胸豁達,氣度超然,寬容別人,才能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一條寬闊的道路。
威爾·羅傑曾經這樣講過:“我至今沒有遇到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見到一個人,我總是設法趕走使自己產生厭惡心態的情緒,尋找他身上讓人喜歡的部分。”容人在於容己,俗話說:心有多寬,路有多廣。在追求權力的道路上,容忍的人數越多,獲得的尊重和愛戴就越廣,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古語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由此可見,其肚量大也!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若刻薄則無友”。也是強調寬容之意。劉邦因何能勝?項羽因何而敗?不正在於寬容待人,容人缺點,知人善用的區別上!
厚黑哲理
請努力地尋找他人身上的優點吧。從寬容他人中獲利的,並非別人而是你自己。
小事忍讓,息事寧人
古語有雲“百忍成金”,孔子也曾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足見忍讓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是多麼重要。無論是同事間,還是鄰裏間,無論是朋友間,還是夫妻間,都需要相互忍讓,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必備心態。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忍耐的限度就是一個人成就的限度。而很多人卻往往喜歡說:“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其實,恰恰是他的“限度”限製了他的成就。每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會明白:在做人問題上,忍讓是處世的良方。
古人處世待人,不危害社會公德的有原則的忍讓,隻為一些小事大動幹戈往往是得不償失,在明顯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一時的怒氣所激發也是不智之舉。息事寧人,以退為攻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變化無常的社會中,智者應知道何時該忍,因何而忍,得忍且忍,方能忍而後發,卷土重來。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後受封齊王,勾踐能夠臥薪嚐膽而成就千秋霸業,都在於其能夠忍一時之憤,在逆境中懂得順受,韜光養晦,等候時機。
人的短處是客觀存在的,容不得別人的短處必難成大事。春秋時期,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時卻總是管仲多要,鮑叔牙少要。鮑叔牙並沒有覺得管仲貪財,而是認為管仲家裏窮,多分點沒關係。後來鮑叔牙還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輔佐其成就霸業,管仲也因此成為著名的政治家。
忍作為一種處世的學問,特別是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所以,俗話說:心字頭上一把刀,一事當前,忍為高。對自己的朋友、上司,你不可能事事據理力爭。
在一次慶功的宴會上,有一位年輕的士兵不小心將菜湯灑在一位將軍的禿頭上,眾人目睹此景,不禁駭然,士兵嚇得更是目瞪口呆,手足無措。想不到將軍競幽默地對士兵說:“年輕人,你以為用這種辦法能治好我的禿頭嗎?”將軍話音一落,‘全場緊張的氣氛即刻鬆弛下來,士兵的失誤,非但沒有招來暴風驟雨,反而引起場內的一陣笑聲。將軍的寬容大度,不禁使大家肅然起敬,人們在宴會上也領略了一次什麼叫將軍風度。
忍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是一種無私的胸懷。
忍讓不是軟弱,也不是窩囊;不是無能,也不是麻木;不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也不是放棄對原則的維護;不是真正人格的淪沒,更不同於向敵人的屈服。苦澀地一笑是忍讓,一聲“沒關係”也是忍讓。沒有忍讓,就沒有平靜;沒有忍讓,就沒有和諧;沒有忍讓,就不存在友誼;沒有忍讓,就談不上遠大的理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指向,這個指向就好像物理學中標示力的方向的線條一樣,如果平行就會相安無事,如果交叉則會有偶爾的衝突,如果相對則會你死我活。事業與學習要找力線平行的人們一起,這樣才有合作的前景;而盡量避免和力線相衝突的人們共事,實在不行,就為了大局多忍讓。但正當利益與原則問題也不能妥協;對於力線交叉的人,就是那些一麵之緣的人們,我們大可送給他們真誠的微笑,因為擦肩而過之後,我們將各自消失在茫茫人海……所有的目的不是為了勾心鬥角,而是為了發展自己。
曾國藩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與某生同住一寢室。某生的脾氣暴
躁。他的書桌距窗口好幾尺,曾國藩為了取光,將自己的書桌移動到窗前,某生見了大為惱火,說:“我案頭的光線被你擋住了。”曾國藩卻和氣地說:“那麼我的書桌該放在哪兒呢?”某生指指床邊說:“可放在那兒。”曾國藩就按他的意見辦了。又有一次,曾國藩熬夜讀書,某生又大為惱火,說:“平時不讀書,現在卻如此吵鬧。”曾國藩聽了,立即改為低聲默讀。
忍讓也得有個度,如果過度的忍讓或許會變質成懦弱,忍讓不是害怕他。是體現了一個人的胸襟,韌性而懦弱是怕事的一種表現,唯唯諾諾,沒有一點氣質。
一個人買了一隻憨態可掬的烏龜,放置案頭,讓它馱著厚重的硯台。朋友們見了無不稱奇。這人淡淡一笑:“這有什麼可奇怪的?據我所知,烏龜生性老實,又有極大的承受力,小小硯台何足道也!我讓你們瞧瞧新鮮。”於是,他捉住烏龜,像磚頭一樣墊到桌腿下。烏龜紋絲不動,隻是瞪著綠豆似的眼睛瞧瞧眾人。朋友們讚歎不已,興致更好。這人來了勁兒,“烏龜的承受力大著呢。今天索性讓他們瞧個夠!”他把烏龜置於石板上,舉起鐵錘就要往下砸。烏龜突然伸出頭來,在他腳脖上狠狠地咬一口,憤怒地說:“不錯,我老實,憨厚,又有極大的承受力,但這一切總有個限度,超越了這個限度,難道讓我就這樣等死嗎?”
這雖是一則寓言故事,但從中卻揭示了一個很明顯的大道理:小事忍讓。息事寧人。烏龜尚知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之理,更何況是我們聰明的人類呢。如果遇到關於自身利益及生命的做法,還能忍一時風平浪靜嗎?當然不是。這時我們當然就不能再忍,而應想辦法對付,這就是厚黑之士的做法。
早在古時,賢人強調為人處事要忍讓。忍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的表現。中國有句古話叫“和為貴”、“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應該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而決不能強人所難,以鄰為壑,勾心鬥角。否則會一損俱損,兩敗俱傷,不僅對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毫無益處可言。
厚黑哲理
所以再強調一次:小事忍讓為先。方可息事寧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所主張的處世原則。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聖經》中的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別人。孔子的弟子子貢曾經請教說,有沒有這樣一個原則,它是我們終身都應該遵守執行的。孔子說,有的,這就是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