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讀:“首富”的物種起源 吳曉波 (2)(2 / 3)

如果說埃內斯托·貝爾塔雷利的故事太過炫目而缺乏戲劇性,那麼沙特阿拉伯的現任首富、48歲的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卻是另一個十分出人意料的“阿拉伯故事”。

塔拉勒是沙特阿拉伯上千名“酋長王子”中的一個窮小子。當他23歲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手頭隻有1.5萬美元的起家費。他先是利用自己的關係和手中不多的資本,做起了貿易代理和承包生意。之後他利用手中積累的資本,陸續建立了幾家公司,並與外國公司在沙特搞合資企業。接著,他及時預見到政府依靠石油美元實施的高福利政策,將大大刺激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就在首都利雅得買下了兩大塊地產。這些土地成為他走向地產的開始,而到今天,他已成為沙特阿拉伯首都最大的私有地產擁有人。

29歲那年,接連成功的塔拉勒又把觸角伸向金融界,成為連年虧損的沙特阿拉伯聯合銀行最大的股東,並在幾年後使它成為沙特贏利最高的商業銀行。他的股份遍及所有商業領域,有他參股的公司包括花旗銀行、新聞公司、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麥當勞、迪斯尼、蘋果、摩托羅拉、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福特、亞馬遜、EBay、柯達、施樂等一係列國際知名企業。目前塔拉勒的資產高達237億美元,名列200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第五位。

今天的塔拉勒除了一身的阿拉伯服飾外,他的身上已經很難嗅出沙漠的氣味了。連“股神”巴菲特都在一封信中謙遜地說:“有時候,他們管我叫華爾街的‘塔拉勒’。”

剛剛當上台灣首富的郭台銘則是華人巨富的希望。新的全球富豪榜上,他的資產已經超過87歲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而一躍登頂。在此之前,華人巨富們的成長有著太多土地炒作、權錢交易、資源壟斷的色彩,而郭台銘憑一己之力,在列強環伺的IT領域脫穎而出,使今日台灣成為全球信息科技產品代加工產業的中心。他與沙特阿拉伯的塔拉勒、墨西哥的卡洛斯·薩利姆,當然還包括11年前已經登頂的比爾·蓋茨等成為首富群體中的科技和資本新貴。

“死而富有是一種恥辱。”

當財富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消費和享受之後,它的擁有者將如何處置,這是一個比創造這些財富更為艱難的課題。

從來沒有人因為富甲一時而長久地被人們懷念,相反,人們常常提起的是他對待財富的態度及相關的細節。當代商業調查公司的奠基者喬治·蓋洛普博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們對曆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時並非由於他們的政績如何、戰功多大、擁有多少財富,而隻因為他們的有些性格上的細微特點。”

現在正被我們仰望著的這30個首富,在性格上確實非常像一枚硬幣:低調、堅硬、圓潤,貌似不近人情。他們中間,隻有一位(以色列女首富)有過三次婚姻經曆,五位有兩次,其餘均為一次。家庭的穩定與和諧,看來始終是財富得以循序累進的前提。擁有歐萊雅的法國女首富利利雅娜常對她的朋友們說,維持了50年的美滿婚姻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財富,相對於財富而言,婚姻對於一個女人才更有意義。“在沉默之外,這個家族所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樸實無華以及明慧睿智”,這個評論適合利利雅娜,也適合很多首富家庭。

在這30個首富中,沒有科學家,沒有作家、藝術家,甚至沒有出名的藝術鑒賞家。如果一定要算一個的話,就是意大利的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這位少年時在音樂船上賣過唱的富豪兼總統,在2001年曾出過一張他的情歌專輯。首富很少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前任英國首富威斯敏斯特公爵便對自己有個“最好的描述”:雜而不精,什麼都懂點,什麼也不精通。或許,這種雜家的職業姿態使得首富們能夠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財富本身。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不避諱對文化和品位的輕視。澳大利亞的首富帕克·克裏是一位與默多克齊名的傳媒大亨,他坦然承認,自己“喜歡電影和體育,藐視藝術性的、高雅的東西。討厭文學和美術,認為去悉尼歌劇院聽場音樂會純粹是活受罪。從不讀書,因為從小就有閱讀困難症,書房裏放著的是大量的電影錄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