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壟斷帶來巨大的利潤,奧本海默和他的戴比爾斯也不斷遭受到各種製裁,因為這畢竟是一種非常不公正的商業競爭。在所有製裁中,最嚴厲的是美國的製裁。1994年,戴比爾斯公司策劃限定美國工業鑽石價格而受到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製裁,從那時起,戴比爾斯就再也不準直接進入美國市場,甚至該公司的高層人員一旦進入美國,就會遭到拘捕,而這嚴重影響了戴比爾斯鑽石在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美國的銷售。不得已,戴比爾斯隻能通過第三方間接進軍美國市場。而在尼基接手戴比爾斯後,他開拓了更好的渠道:通過與路易·威登合資的方法,由路易·威登代理戴比爾斯自有品牌的極品鑽飾銷售,而此舉並不在美國的製裁之列。不過,最新的消息表明:美國將在近期內解除對戴比爾斯的製裁,這倒不是戴比爾斯放棄了壟斷的策略,而是因為通過談判,戴比爾斯承認自己犯有壟斷的錯誤,並同意支付給美國1000萬美元的罰款。
這樣的結果是否會再次縱容戴比爾斯的壟斷行為尚不得而知,但此前發生在戴比爾斯身上的事情卻讓人懷疑其壟斷的趨勢會日漸嚴重。2001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鑽石行業最大的一次重組發生了,英美公司與奧本海默家族聯合收購戴比爾斯公司,從而使戴比爾斯成為一家私人企業,並結束了其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曆史。重組完成後,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占有戴比爾斯45%的股份,剩餘10%由博茨瓦納戴比爾斯鑽石公司所有。而此前,戴比爾斯與英美公司采用的是交叉換股的經營模式。重組後的兩家公司基本合二為一,英美公司代替戴比爾斯成為全球最大的鑽石礦業公司,而戴比爾斯從此也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從事業務,而是由新組建的DTC鑽石貿易公司統一執行。
人們關注這次事件的焦點其實還在於壟斷,因為整個事件的核心內容是奧本海默家族花了大約176億美元的代價,從股東和投資集團手中收回了戴比爾斯集團,從而將它變成了一家私人企業,這對於早已飽受壟斷之苦的鑽石行業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雖然戴比爾斯的壟斷策略一直為人所譴責,但事實上,它從一家小的礦業公司最終發展成為全球鑽石的壟斷者,其間亦經曆了數次艱難險阻,而每到關鍵時刻都能化險為夷,靠的也正是奧本海默家族那種獨特的經營策略及應變能力。
廣告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點。戴比爾斯是最早與專業廣告公司合作的跨國公司之一,早在1951年,智威湯遜(JWT)芝加哥公司便開始為戴比爾斯塑造形象,“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便是那時創作的經典之作。
當戴比爾斯逐漸成為非洲最大的鑽石礦業公司時,世人還普遍認為隻有在非洲大陸才會出產鑽石,所以那時的戴比爾斯也是當之無愧的壟斷者。但到1980年後,在澳大利亞與俄羅斯都不斷發現大量鑽石礦,南非鑽石王國的地位便逐漸動搖;與此相連,戴比爾斯壟斷的地位也出現了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任戴比爾斯總裁的亨利果斷決定突破原來銷售觀念中存有的鑽石高貴的藩籬,開始在媒體上大做廣告,從而最終使鑽石走進了廣大中產階級的家庭。此舉不僅擴大了戴比爾斯的知名度,增大了鑽石的銷售量,也同時鞏固了戴比爾斯在鑽石業的壟斷地位。戴比爾斯這種跨級宣傳的方式也為後來的英特爾公司所用,在英特爾剛起步的20世紀70年代裏,它破天荒地為電腦做廣告,因為英特爾與戴比爾斯都深知整個產業的擴大無疑將大大提升自己公司的銷售量。
與亨利相比,尼基為戴比爾斯做的貢獻更具有長遠意義。
在尼基的領導下,戴比爾斯與法國奢華品公司路易·威登合作,從而涉足了鑽石零售業。此舉使戴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戴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同時,作為戴比爾斯公司文化精髓的那句著名廣告語“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亦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成為時常掛在人們嘴邊的經典之語。
而更讓人稱道的是戴比爾斯對於整個鑽石市場的把握。雖然處於壟斷的地位,但戴比爾斯一直致力於拓展鑽石市場的容量。它也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免費為終端銷售做宣傳的上遊企業。“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即推動消費者對鑽飾的需求。通過行業內部更為有效的合作,共同追求鑽石行業發展的成功未來,從而為整個鑽石行業創造巨大的商機。”這是一位戴比爾斯高層對公司營銷策略的核心描述。為此,戴比爾斯旗下的DTC鑽石推廣中心將繼續以每年1.8億美元的投入,用於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鑽石廣告、公關以及國際品牌、本地品牌的推廣,從而幫助珠寶商製定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增加鑽石首飾銷售量,並提高贏利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