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1 / 2)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它必然是來自生活的,最終又會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懂得和運用心理學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會活得有滋有味。下麵讓我們來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是無人不知,他的英年早逝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但是,這位天才為什麼過早的就離開了人世呢?殊不知這都是暈輪效應惹的禍。

那時的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入”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雖然人長得美麗,可與普希金的誌向、興趣卻相差甚遠。

每當普希金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她總是捂著耳朵痛苦地叫:“不要聽!不要聽!”她喜歡交際、玩耍,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或出席豪華晚會、舞會,而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歡的。

但普希金還是為她丟下創作,搞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娜坦麗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雙眼,他覺得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可是他錯了,他為娜坦麗美麗的光環拋棄了理智,毀了自己光輝的前途及生命。

暈輪效應心理

不錯,在我們的身邊,可能時常會存在這種情況,就是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時,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現了積極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環。由於這種光環的照射,此人外貌、心靈上的缺點就會被忽略,更甚者你還會主觀地賦予她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質,這就是所謂的“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光環效應”或“暈輪效應”。

往往熱戀中的男女最容易受這種效應的影響,覺得對方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最帥的、甚至萬裏挑一的。可能結婚之後才會感歎:“當初我怎麼就沒發現這家夥這麼多毛病呢?”

正如莎士比亞曾經感歎的,“戀人和詩人都是滿腦子的想象”——纖細瘦弱說成“苗條勻稱”,臉色蒼白稱為“潔白無瑕”,身體肥胖成了“豐滿健壯”,臉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其實,暈輪效應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種評價偏見,甚至會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

就像我們見到的那些近乎發狂的“追星族”或“粉絲”們,常因喜歡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發型、胡須、穿著,整容模仿明星的長相,甚至不惜代價去搜集歌星使用過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暈輪效應就成了行騙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將自己打扮成某種人的外表,從而行騙,屢屢得手等。

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隨處可見。比如有些小青年穿著打扮或生活習慣花哨、怪異,上了年紀的人就會看不順眼,就會覺得他們是沒出息的敗家子。年輕人選擇戀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內心,從而做出錯誤選擇。

總之,暈輪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見,對人們的人際交往以及生活的許多方麵有較大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這種效應。

我們知道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有一次,他在教堂聽牧師布道。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動,準備捐些錢給教堂。過了十幾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便有些不耐煩,於是決定少捐一些錢。又過了十幾分鍾,牧師仍然滔滔不絕,於是乎,他決定一毛不捐。冗長的布道講演終於結束了,大家開始募捐。而大作家馬克·吐溫不但分文未捐,還氣憤難消,竟然從募捐箱裏偷走了幾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