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紅蓮業火煆青白(2 / 2)

於是在張董事長的連番運作之下,當地老百姓聯名請求市政府給鎮子更名。再加上幾個市政府掛號的大企業家的懇請,當年市政府就向中央上文,請求重新劃定龍源市的行政區劃。也是碰了巧,西高麗戰爭宣告結束,整個高麗半島被國際社會定義為自由貿易區,華夏從中分得了最大一塊蛋糕。整個兒東北幾省都要重新調整,以適應新時期新形式下的經濟建設新高潮。於是很快,中央就批複,準許龍源市進行新的行政區劃劃分,並且同時啟動了整個兒東北地區的行政變動準備計劃。

這些張董事長可就管不著了,他隻要大虎坊鎮更名為興榮新區就好了。本以為改了名字,就一切都好了。沒想到,這名字一改,就像是開啟了厄運的籠子。鎮上幾家家族式企業相繼遭遇重創!損失近幾十億,其中受損最重的就是這位張董事長,傾家蕩產之後,負債累累的張董事長被發現吊死在了二道河邊的一處大壩圍欄上。

這可使得鎮上的企業家們慌了神。紛紛找關係,求辦法。無數的風水大師,隱士高人被請了出來,結果仍然是毫無進展。直到一位姓董的企業家從湘省請了一位先生,才算有了點眉目。

那位備受推崇的陰陽先生一到鎮上,臉色就分外凝重。南北一走,東西一看,轉身就走了。全程一句話都沒說。隻是最後要上飛機之前,拍了拍董老板的肩頭,語重心長的說:“想活命,趕緊想辦法把名字改回來。否則你們這些生意人,一個也好不了。搬走都沒用。你們這不是犯了風水,是得罪人了。”

董老板回來召集了鎮上的大家夥兒把這話一說,做生意的都著急了。那還說什麼啊?改呀!改呀?哪有那美事兒去啊?堂堂國家地市級政府,說了不算算了不說?今天改名字,明天還改回來?政府威信還往哪放?這件事兒還別說辦,隻要你這報告一上交,到不了國務院,省組織部直接就來問責了!過不了一個禮拜,省高檢和省紀委的聯合調查組就得下來,好好看看這龍源的市政府是不是都瘋了?

這下子鎮上的企業家們都著急了。有一兩個不信邪,舉家搬遷去了美國。結果不到半個月,全家人被失業工人衝進來都給打住了院了。好在美國警察還算管點用,死說活勸,沒讓那群藍眼睛大鼻子的下崗工人把他們打死。那位老板剛從昏迷中醒過來,就給董老板打來了越洋電話:“不行啊!我都跑到地球另一麵都沒躲開啊!改名字,必須改回來啊!”

於是乎大虎坊鎮的企業家們空前的團結,湊到一起開了個足以震驚龍源市的會議。會上大家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共同投資,成立一個大虎坊鎮文化地產建設集團。以重新複興華夏建築文化為先導,前期投資一百五十億,全麵規劃,建設一個以傳統北方建築文化為基調的華夏風情小鎮。幾十家企業慷慨解囊,參與其中。並且拉動了三十幾筆的外部投資參與進來。到最後,高達一千三百多億的國際遊資也參與了進來。別說市政府、省政府,就連國務院都被震動了。

最巧合的是,這個時間點,國家關於環太平洋經濟圈的設想,剛剛通過了最高權力機構的審核,正在準備進入第一個實施階段!這個龍源的小鎮,居然一下子就打開了這個戰略級設想的局麵。雖說這筆錢對於整個國家戰略來說算不得什麼,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這隻是一個民間的投資項目,沒有得到國家任何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就能夠得到國際風險投機家們的認同,這從一個側麵堅實了國家實施環太平洋經濟圈的發展信心。

一時間,龍源市和大虎坊鎮,成為了中央新聞的常客。可以說,現今龍源的高速發展,就起始於大虎坊鎮的改名風波。當然了,這些事情,王月萌並不知道。她隻知道這裏是龍源的“錢庫”。幾乎全國的暴發戶,都以住進大虎坊文化小鎮為榮。

這中心街,更是鎮上地價最高的四條景觀街之一,素有“奉南第一街”的美稱。平均房價都在三十萬每平米以上。而且這裏沒有高樓大廈,盡是深宅大院。每個院落都有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堪稱是北方園林建築的典範!最小的一個院子,占地麵積都在三千平米以上。這棟25008號院都算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