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無問西東(1 / 2)

《無問西東》給予人們更多的,我想應當是對記憶的回味及對人生,對人性的思索,筆者才疏學淺,但略有己見,如有疏漏,望指出不足。

學識

自洋務運動後,我國人才輩出,一代代文豪,科學家在亂世中刻下了他們傳奇的一筆,電影裏如聞一多,王國維等文學大家的選擇,更值得我們深思,與當今一些自稱文學家,名作家為賺錢而進行的創作不同,20世紀的文學家們影響了中國未來的走向,他們擔起了教書育人的擔子,與參軍的直接救國不同,他們做的,乃是為新中國打下根基的偉大事業,他們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真正做到了“神存富貴,始輕黃金”;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文化愈加輕浮,玄幻類小說的興起更是中國文學走向低穀的標誌之一,此類小說毫無水準,千篇一律,文筆更是其一大敗筆之一,但在玄幻小說的旗幟下,卻聚滿了代表中國未來的青少年們;而對那些閱讀名著的人們來說,則更為可悲,自上世紀的文化巨星悉數隕落後,人們能夠閱讀的,品位的,就隻剩下21世紀以前的純文學巨著了,文學的巨潮似已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物理化學等新興科目,但我始終堅信:

理科是引領社會科學發展的良藥,但文科是能夠引領社會思想文化前進的方向的,二者缺一不可,一個沒有理性的民族終是落後的,而一個沒有文學熏陶的,情懷的,人性的民族是可怕的,亦是可悲的,當然,我始終堅信文學的群星將會再次冉冉升起。

人性

《無問西東》最大的亮點即對人性的涉及,中國近代電影多以單一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但的橫空出世卻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有點符合道家老子提出的“此消彼長”的觀念,電影中無論是哪一個角色,其身上都有他的多麵性與變化性,人類的神奇莫過於其人性的兩個極端,有時候人性會如紙一般脆弱,一觸即碎,掩蓋在人性底下的陰暗麵終將浮現;有的時候人性又如磐石一般堅硬,仿佛陰暗麵永遠突破不了人性的枷鎖。

電影中李想的轉變更加給觀眾以歐亨利式結尾的感覺,他沒有擔起一個人應負的責任,但在最後,他用生命回答了他心中的內疚,或許,生命的逝去於他來說才是最好的解脫;張果果內心想法的變化亦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自私和猜疑是人的天性,無人能夠幸免,對於張果果來說,他在思索的過程中產生了厭惡和煩躁的情緒,但在他做出選擇後,他的心中充滿了快樂,當然,與張果果類似的還有王敏佳,人生本就是一場轉瞬即逝的現實,人們向死而生,沒有人知道一夜逝後,清晨的陽光是否還能映入腦海,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這樣的態度難道還會讓你煩躁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人生在世,若不做到心無內疚,坦坦蕩蕩,不愧人,不愧己,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許伯常與劉淑芬的故事更應為我們所思索,劉淑芬是愛許伯常的,許伯常對劉淑芬或許是愛過的,他盡到了履行諾言的責任,卻沒有擔好一個做丈夫的責任,劉淑芬的死主要原因或許不是因為王敏佳,更多的,應當是對自己心愛之人對自己冷淡多年的絕望,“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日子總是美好的,但感情亦是無對錯的,是你的,終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強求,也終不是你的,喜歡一個人就真的要占有嗎?這樣的感情還純粹嗎?這樣占有過來的感情能否長久?這亦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都沒有如王敏佳和陳鵬感情的純粹,這樣的感情,不關乎樣貌及外在因素,而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相比情感經曆,我們更應該做到的,應是增強自己的內涵,不斷加強自己的知識積累,培養自己的性格及優良的習慣,這些東西才應該是我們可以一直依靠的東西,人,生而孤獨,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不過是你自己罷了,如果連這些東西也沒有,人生豈不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