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
在此部影片中,於我震撼最大的情節莫過於沈光耀衝向敵艦的情節,這樣的情節不是個例,世界大戰中曾不斷出現了這樣的情節,類似的情節也有,如德國一戰結束後的“彩虹行動”,大西洋海戰上一支艦隊奮戰至最後一人的悲壯,那麼,這樣的例子還會存在於現今的社會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深存於每個人心中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情懷,這樣的情懷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這樣的情懷,不應隻屬於真正的軍人,而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無論選擇怎樣的道路,都不要放棄心中的情懷,對於身處中學的我們來說,無論學文還是學理,都要相信自己,文理沒有高下之分,隻要做到了不愧對自己的地步,就可以無悔了。
精神
中給我感觸至深的是教師在漏雨的茅屋下鎮定自若又帶幾分無奈地授課的情景,雖雨滴透身,也不自知,頗有幾分蘇軾晚年居住地的感覺,但與其不同的是,這間茅屋裏坐著的是一群滿懷抱負,潛心修學的大學生,屋外是寧受暴雨浸身,也要堅持鍛煉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可陪伴我們一生,無論是身作中學生的我們,還是已成年的大人,都應以這樣的精神為目標,鍛其身,煉其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人生路上,有精神伴你一路前行。
勇氣·選擇
影片中李想麵對自己的責任時沒有擔當,而是逃避,他的一句“劃清界限”,不僅讓他與自己的好友劃清了界限,同時也與自己的內心,良知劃清了界限,直至生命的終結,他或許才有一絲解脫。
不願接受李想的人生,隻能一人做事一人擔,退縮或能成就,保全自己的一時,卻再無法麵對以後的人生。
錯過
人的一生中充滿了無數的錯過,有的錯過是可以彌補的,如影片中王敏佳最終錯過了陳鵬;也有一些錯過是終生的遺憾,如許伯常錯過了劉淑芬;於前者來說,錯過或是愛的延續;於後者來說,錯過或是必然的結果,許伯常或許會後悔自己對劉淑芬的冷淡,但他不會後悔自己不愛她的選擇,如前文所說,感情本無對錯,隻是對我們(或人類)來說,擁有時認為理所應當,失去了,錯過了,才會追悔莫及,這樣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為什麼總要走上這條錯誤的路呢?為什麼一定要體驗一次追悔莫及的感覺呢?
人生路總是充滿迷霧的,我們所能做的,隻有珍惜擁有的人或物,不要讓錯過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
筆者一直相信“濃者必枯,淡者屢深”這八個字的含義,無論於情感,或是學習生活,都應適用於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