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張圖片,圖片隻有三個人,孩子、母親和乞丐,孩子把手伸向工人,工人臉上充滿了歡喜,也有一絲猶豫,母親的臉上皺緊眉頭,似有幾分厭惡。
看到圖片的時候,內心如平靜太久的海突然掀起驚濤駭浪,原來正是平時絲毫不會去注意的事情往往會是我們最無法忽略的問題,如果沒有看到這張照片,我或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在大人的教導、負麵的新聞下最終會像圖片中母親一樣麵對此景時皺起眉頭,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成長,是一種必然,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代溝,但我們對這件事的態度真的是對的嗎?采取直接歧視的態度真的是對的嗎?他們曾經年輕過,也曾經熱血過,就算身處所謂的社會底層,但他們都是人,都是我們的同類,他們也有人性中美好的東西,他們當中或許也會有未來的社會高層,一棒子打死真的是對的嗎?就像去年看到一則新聞說某個風景區的工作人員態度極差,於是把這個地區的所有人都看做是素質低的人,結果,各種汙言穢語在評論區中展現......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她的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他的德國女同學在網上寫過這樣一篇文章‘我們學校越來越沉淪、越低級了,變成一個暴徒、無產階級、白癡橫行的地方。如果再這樣下去,我認為我們學校將來收學生時,應該要先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階層,再決定他夠不夠資格進來。我真的無法以學校為榮了,那種學生越來越多......”
有句話說的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是也要給每個人最起碼的成長和改變的機會,難說你認為看不起的人有了和你一樣的條件,可能還會做的比你好。有些人,生於平凡,甘於平凡,這樣的人,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有些人,生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這樣的人,我們更沒有資格歧視他們;有些人,生於富貴,但也胸懷大誌,這樣的人,我們沒有資格去嫉妒他們的物質條件。
我們可以不讚同身邊某一個人的做法,但真的應該把和他類似的人一棒子都打死嗎?學校裏告訴我們不應該有從眾心理,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大人的教導、負麵的新聞、評論區裏的眾口一詞,我們真的還會那麼歧視一個人嗎?甚至不願意給自己一個全方位、冷靜、客觀的觀察對方的機會,也不願意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永遠不要把自己的退路封死,就如《萬萬沒想到》裏說過的一句話:“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給自己留一分餘地,也給對方一份改進自己的珍貴的鼓勵。
我很喜歡蘇東坡的樂觀、曠達,他被貶黃州卻依舊保持樂觀心態,每日和農夫聊天,換做很多自認為有才華的人,是否還願意去和當時這些目不識丁的農夫聊天?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傲往往導致歧視,而真正強大的人,向來是溫和的,溫和中透露著力量,他同樣也是謙虛的,可以和比自己社會地位低得多的人怡然的聊上一次,在筆者的鄙見裏,認為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
從來沒有什麼人生來就懂得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