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沉住氣,控製情緒,大度為懷 (4)(1 / 3)

張良更覺得不可思議:我跟你無親無故的,給你撿上鞋來就已經不錯了,居然還得寸進尺了?真想揮拳揍他。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還是幹脆幫忙幫到底吧,便跪下身來小心翼翼地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

老頭站起身,理理胡須,還是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反而仰麵哈哈大笑地走了。張良覺得這位老者非等閑之輩,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隻見那老頭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讚歎說:“你這個孩子是個可塑的人才。”張良一聽,知道老人有些來曆,就趕緊跪在地上,拜了幾拜說:“我這裏拜師父了!”

老人說:“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麵!”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張良按照與老翁的約定,五天後公雞一打鳴,他就匆忙起身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待在那裏已在橋頭等候多時,見了張良,紛紛斥責道:“跟老人約會遲到,為何誤時?5天後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

又過了五天,天剛蒙蒙亮,張良就趕到橋上,可沒料到,再次晚老人一步,這回,老人聲色俱厲地批評道:“為什麼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過五天再來。”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

張良覺得很慚愧,暗下決心,下次絕對不能再讓老人等自己了,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讚許:“小夥子,你這樣才對!”然後,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很神秘地交給張良說:“這是我用盡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老頭說完飄揚而去。

張良非常興奮,從此,他刻苦研習兵書,終於成為劉邦身邊的一位“運籌策帷幄中, 決勝千裏外”的軍師,輔佐劉邦一統天下。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控製自己的情緒,為老者拾鞋、穿鞋,在一般人覺得很受欺負,其實,這是老者在觀察張良的忍耐力,經過反複試驗,斷定這個年輕人是值得栽培的人,才舍得將自己的珍藏贈給他。因為老者知道戰爭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軍事作戰能力,還需要有堅強的意誌力和遇辱能忍,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今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多麼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張良身上具備這種素質,加上他的指點才有可能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傑出軍事人才。

“逆來順受”犯而不校是恕道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之一,意氣風發、飛揚跋扈之人比比皆是;而忍讓謙和、低調閑適的人,卻鳳毛麟角、難得一見,婁師德就屬於後者。

婁師德是唐朝武則天時的一位重臣,身長八尺,方口博脣,為人寬厚,頗有容人之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計較。史稱其“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勉,不見容色”。

有一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在大街上指名帶姓地辱罵他,他就裝作沒聽見一樣,走過去了。有人聽見了,就告訴他說有人在罵他。

他卻裝作無所謂的樣子說:“可能是在罵別人吧!”

“那個人的確罵的你的名字。”

“天下叫重名的人恐怕也不少。”

此時,還是有人想告訴他:“那個人是指著你的後背這樣罵的。”

婁師德說:“有人罵我也就算了,而你還要重複一遍,不等於罵我兩次嗎?我真不想勞駕你來告訴我。”

有一次,他與內史李昭德一塊上朝議事,因為體格肥碩,走路走不快。李昭德總要停下來等他,後來不耐煩了,生氣地說:“誰耐得你這個害死人的田舍夫啊!”[類似現在城裏人瞧不起農村人,譏之笨拙為“鄉巴佬”。]走在後麵的婁師德聽到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我要不做田舍夫的話,還會有誰去做呢?”正是婁師德如此能忍,才與同朝官僚保持了融洽的關係。

跟他一樣在京城做官的還有一個弟弟,當時酷吏橫行,仕途艱難,婁師德對弟弟很不放心。有一天,婁師德將作為陝西經略使到邊關巡視,臨走前對弟弟不太放心,就把他叫到跟前說:“弟弟呀,我僥幸位居宰相,你如今又當了州官,我們是光宗耀祖了,可有多少人忌恨咱們啊。大哥即將離京,就不能照顧你了,如果被人欺負,你要學會忍啊,忍一下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