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曾向她的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她對金錢和物質享受並無強烈的欲望,所以平淡清貧的生活並沒有使她煩惱。可是她並不快樂。為什麼呢?原來是周圍的人讓她不快樂。她非常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和評價。她盡心盡力地操持家務,是為了讓丈夫滿意;她小心翼翼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希望能夠獲得老板的讚賞,同事們的褒揚。甚至她每天的衣著打扮都讓她浪費掉早上的許多時間,因為她怕穿得不得體,會使同事們私下嘲笑自己……“沒辦法!誰讓我是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呢?”她幽幽地說,“我關注別人對我的每一個眼神和表情,生怕我會使他們不愉快,生怕他們會對我不滿意。他們讓我每天都緊張著,很累的,我怎麼能快樂起來呀!”
顯然,這位女士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她把自己的完美願望延伸到了周圍的人群,讓別人對她的評價成為完美與否的最終參照與界定。但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評價體係不盡相同,整齊劃一的完美願望注定隻能是泡影,所以煩惱叢生,快樂當然無從說起。
人的心情也和天氣一樣,時晴、時陰、時風、時雨、常常變化。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這樣複雜,不管我們怎樣快樂,也總有時候會受到周圍事物的幹擾。
一位先生在辦公室裏剛完成了一件愉快的任務,神采飛揚地回到家裏,滿心想和自己心愛的妻子分享一下這份光榮和快樂,卻不料一進大門,就看見太太蓬鬆著頭發,衣服紐扣也沒扣,拿著雞毛撣子在打孩子。這位丈夫的滿腔高興,馬上化為冰冷,在失望和不耐煩之下,也許就此和太太吵上一架,換來幾天煩惱的日子。
太太們也常常免不了有這種情況。當她手腳不停地忙了一天,在丈夫下班以前,趕著整理好了房間,打扮好了自己,收拾幹淨孩子,滿心希望丈夫回來之後,和她分享這份難得的寧靜。卻沒想到,丈夫在辦公室受了一肚子氣回來,一進門連鞋都不脫,把公事包一扔,就躺在床上看報去了。太太一麵痛惜剛擦幹淨的地板,一麵傷心丈夫辜負了自己的一番勞動,情緒馬上變壞了。
我們無論是在家裏,或是在辦公室,在學校裏,都免不了在情緒上受到別人的幹擾,而使原來晴朗的情緒突然布上一層烏雲。問題隻在我們能不能在黑雲密布的時候,保持一點冷靜。我們沒有多少力量去左右環境。把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總難免遭到拒絕或受到打擊而失望。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能試一試,在自己心裏好好地留出一片小小的、安靜平和的地方,來保住一些快樂的種子呢?
當環境中的人或事令我們受到傷害或打擊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拋開那些無益的氣惱,而在自己內心這片快樂的園地裏找到希望、安慰和鼓勵呢?
一天早晨,鍾小姐一進辦公室門,便悶氣地對同事說:“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早晨,那個印刷廠的柳先生好像不大高興似的。”
“怎麼個不高興法呢?”
“平常他都是非常客氣,笑容滿麵。今天早晨,他笑是笑,可是笑得很勉強。”
“這是什麼緣故呢?”同事抬起頭來,仔細注視著鍾小姐的臉。他明白了這天早晨,鍾小姐有點傷風,又好像沒睡好覺,兩眼紅紅,不大睜得開,兩頰的肌肉下墜著,嘴唇顯得特別突出地翹起來,好像非常惱怒的樣子,跟她平時活潑愉快健康的情緒相差很遠。誰要是看到鍾小姐這天早晨的樣子,誰也不能輕易地就笑起來的。
有些時候,我們感到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不大好、不熱烈、不親切、或不友善。為什麼呢?我們悶了,氣了,越想越不開心。可是完全不知道這一切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如果這時候,有人突然拿一麵鏡子擺在我們麵前,我們一定會吃驚地往後跳的。“這是怎麼一回事?我的樣子這麼難看。這真是糟糕!是的,真是糟糕。”是我們自己的這種神氣,再加上我們當時說話的聲調,把別人的笑容和愉快都趕跑了,把別人對我們的親切與溫暖都凍結了。
是我們先向別人注射了不愉快的情緒,而這不愉快的情緒,又反過來影響了自己。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若要自己快樂,先使別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