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力求心靜,所以他對自己的毛病看得一清二楚,改過遷善的願望也就特別迫切,人格境界的提高也就非常之快。我們看到他的日記,就不能不佩服他自我認識的深刻,以及自我批評的嚴厲:
道光22年l 0月初2日:“午正,金竹虔來長談。平日遊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初7日:“本日說話太多,吃煙太多,故致困乏,都檢點過不出來,自治之疏甚矣!”
11月初9日:“今早,名心大動,忽思構一巨篇以震炫舉世之耳目,盜賊心術,可醜!”
初10日:“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
……
這是他初用功時的情形。我們再看看他晚年的幾段日記:
同治8年(逝世前三年)8月20日:“念平生所作事,錯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極。“
同治9年3月30日:“二更四點睡。日內眼病日篤,老而無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鬱鬱不暢者,總由名心未死之故,當痛懲之,以養餘年。”
同治11年2月初1日(逝世前第四天):“餘精神散漫已久,凡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惶悚慚郝!”
我們可以從日記中看到:62歲、逝世前第四天的曾國藩的那種慚愧自責的心情,與他31歲初修慎獨時的心情,幾乎一模一樣,他是真正做到了幾十年如一日啊!正因為他沒有一天不是如此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的一切事業,才走得那麼順利,才有那樣的成就,才那麼的感人至深。
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這話與“正人先正己”是一個理,對於我們來說,做人也有著前車之覆的深刻教訓,我們要認真吸取教訓,以收後車之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才不會在別人麵前“膽怯”,才站得直。
一日一心得
“慎獨”就是人前君子,人後亦君子,這一點對於修身是非常重要的。堅持“慎獨”,就會在“隱”和“微”上下工夫,即人前人後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的道德品質高尚。然後才能“站著說話也不腰疼”。
謙受益,滿招損
曾國藩語錄: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矝,矝則不長。尤人不如尤己,如圓不如好方。用晦則天下莫與汝爭智,謙則天下莫與汝爭強。
“滿招損,謙受益。”出自《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它告訴人們驕傲自滿有害,謙虛謹慎有益的道理。
毫無疑問,謙虛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世世代代的人們,奉謙虛為日常行動的圭臬,舉謙虛為評價某人能否有所作為的尺度。很多的曆史故事都告訴人們:謙虛是受人敬仰的,而驕傲自滿不僅別人不齒,自己也會傾覆的。
古時候,有一種祭器叫欹器,孔夫子就是用它來教育他的學生的。有一次孔夫子帶著他的學生進行教學實習,在魯桓公的祀廟裏,看到一具祭器。夫子便問學生: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這就是欹器。於是便叫學生提一桶水來,倒入欹器試試看。孔夫子告訴學生,當這器具沒裝水時,它是傾斜的,立不住的;當把水注到器具中間的時候,它就端端正正地立住了;當器具裏裝滿水的時候,它就會傾覆歪倒。弟子如其所說一試,果然如此。孔夫子歎了一口氣,然後對學生們講:你們看明白了沒有?世上沒有什麼是可以滿而不傾覆的呀!
孔子說:“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理;近之,則不厭。”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謙虛的人不露鋒芒,不會恃才傲物,不會偏激、急進。一個人能擁有和做到謙虛這一美德,就加重了自己成功的砝碼。
謙虛不傲是曾國藩成就大業,修成大儒的秘訣。後人龍夢孫在《曾文正公學案》中評價道:“惟其謙虛也,故常以事理無盡,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則小心翼翼,無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兢兢業業,恐一事之或忽;以事務莫測,所推之或誤也,則時思以博於人;以國事萬端,才力未逮也,則舉賢共圖如不及。”
曾國藩在給家人的家書中就提到說:“花言巧語悅人,隻是擾亂自己的心神。閑言碎語渡終生,亦一定會擾亂你的精神。真正的高人從不自誇,誇誇其談的一定不是高人。”
那麼,怎樣來識別謙與不謙呢?曾國藩指出:“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於外者,約有四端:曰麵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這就是說,謙是存之內心的,是自然而然流露的,流露在外表的,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麵色。謙不謙,一看麵色就知道,那些習慣於自以為是,頤指氣使的,往往一副舍我其誰的麵色,目光咄咄逼人,讓人難以接受。二是言語。言語是思想的外殼,驕橫的人並沒在額頭上寫上驕橫二字,但言語之間透出的橫氣、霸氣,卻讓人感到難以接受,因而想要謙,必須得言語溫婉。三是書函。言語一變成文字,就白紙黑字了,所以落筆也要慎重,用詞也要圓融,不要口氣太大。四是隨員。好官不但自己要謙謹,還要讓隨員學會謙謹,有的隨員頗有氣焰,狐假虎威,反而添亂幫倒忙,毀了主子的名聲。所以選帶隨員要慎,管教隨員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