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斯的父親認為,最不可寬恕的是孩子們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隻有愚蠢的人才永遠如此。”
為了防止孩子們墮入自滿的陷阱,父親要求孩子們每天必須學一樣新的東西,而晚餐時間似乎是他們交換新知識的最佳時段。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後,便可以去吃晚餐了。
適時,父親的目光會注視在某一個人身上:“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麼。”
“我今天學到的是尼泊爾的人口……”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向都覺得奇怪,不論他所說的是什麼東西,父親都不會認為瑣碎。
“尼泊爾的人口。嗯,好。”
接著,他父親看看坐在桌子另一端的母親。
母親的回答總是會使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尼泊爾?”她說,“我非但不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連它在世界上的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呢!”當然,這種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又說,“把地圖拿來,我們來告訴你媽媽尼泊爾在哪裏。”於是,全家人開始在地圖上尋找尼泊爾。
費利斯當時隻是孩子,一點也覺察不出這種教育的妙處。他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麼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全家人共同學習,一同進步。
費利斯進入大學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身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最後,他完成大學教育,具備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能知識,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那些教授教導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
學無止境。現在社會提倡“終身教育”,學習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事。時代每一天都在進步,要想跟上它的步伐,唯有不斷的充實自己。
打盹兒的漁夫
快樂有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
--阿博都
一個衣衫寒傖的漁夫正躺在船裏打盹兒,一位穿著入時的旅遊者在拍照時吵醒了他。旅遊者說:
“天氣這樣好,您今天一定打到很多的魚。”漁夫搖搖頭。
“您覺得不舒服?”
“我的身體棒極了。”漁夫舒展著四肢。
遊客顯出困惑的表情:“那您怎麼不去打魚?”
“我已經打過了。我的筐裏有四隻龍蝦,還捕到了二十幾條青花魚,我甚至連明後天的魚都打夠了。”
遊客激動起來:“但是請你想一想,要是您每天出海兩次、三次、甚至四次……您就能捕到更多的魚,那麼不出一年您就可買輛摩托,兩年就可再買一條船,三四年說不定就有了漁輪,有朝一日您還可以建一座冷庫,蓋一座薰魚廠……您可以坐著直升機飛來飛去找魚群,用無線電指揮你的漁輪作業。您可以取得捕大馬哈魚的權,開一家活魚飯店,無需通過中間商就直接把龍蝦運往巴黎--然後……”
遊客興奮得說不出話來。
漁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著一個嗆著了的孩子:“然後怎麼樣?”
“然後您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下打盹兒--還可以眺望大海。”
“我現在已經這樣做了。”漁夫說,“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兒,隻是您照相機的‘哢嚓’聲把我打攪了。”
人們不能享受快樂生活的根本原因在於:在他們的腦海中,擁有快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把簡單的事情弄得複雜了,人們也就享受不到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