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成功的指向標-“她世紀”風雲人物(李錦清)(1 / 3)

希拉裏——永不言敗

希拉裏·克林頓可以說是名揚海外,政治家、參議員、前總統夫人這些頭銜無一不讓希拉裏光彩照人。尤其是2007年1月20日希拉裏在其個人網站上宣布將參加下屆美國總統競選的消息之後,更是名聲大振、風光無限。消息傳出後,希拉裏不僅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且也讓世界為之側目,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美國即將出現第一個女性總統,很多人都對這一時刻的到來充滿期待。

誰曾想到大學時代希拉裏卻顯得很“土氣”,常常因為落伍的衣飾而顯得與眾不同,在打扮上的無知常常讓人發笑。現在的希拉裏穿著時尚,舉手投足充滿成熟魅力,誰會想到大學時代的希拉裏在服飾方麵卻非常樸素,甚至落伍,往往引起同學們嘲笑。那時的希拉裏深度近視,總是戴著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鏡,她曾經不無自嘲地說:“瞎得像蝙蝠。”她的發型也一成不變,臉上目無表情,不苟言笑。希拉裏不會打扮在大學是出了名的,據一些故友們談起她時說,她並不是不愛打扮,隻是她的衣著打扮,不符合當時主流審美觀。希拉裏在1969年的一封信中,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穿著:“我穿了一條髒髒的棉布斜紋喇叭褲和一件從沒熨燙過的工作體恤衫,但卻戴了一頂漂亮的紫色氈帽和一條紫色圓點圍巾”。其穿衣品位水平之低,可見一斑。即使到了結婚那天,希拉裏也沒學會如何去打扮自己,甚至連結婚禮服都沒有為自己準備。然而從耶魯大學法律學院畢業時,希拉裏是27名女生中最優秀的。

學生時代的希拉裏是非常自我的人,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作為一個女孩,她總是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她寫道:“我一轉身,其他人都會消失。”“我希望,在陽光中玩耍的時候,有一台天堂攝像機注視著我的一舉一動。”希拉裏的學生時代也充滿了迷惘,1967年她曾在信中說:“從去年聖誕節到現在,我經曆了蛻變,從疏離冷漠的大學生、事事關心的假嬉皮、教育和社會的改革者,變成孤芳自賞者。”這些話顯示出一個尋求自我定位大學生獨有的特點。針對自己的那些迷茫的朋友,她寫道:“我同情他們,但更同情自己”。希拉裏對身邊男孩不屑一顧,認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男子漢”,隻知道關注自己。

從小希拉裏就對政治有濃厚的興趣,大學時代的她開始展露出自己別具一格的領導氣質。15歲的希拉裏就常常與同學討論時政問題,而且還組織模擬政府進行裁決。早期的希拉裏深受父親的保守派思想影響,後來才逐漸轉變為自由派的反越戰健將。在比較早期的信件中,希拉裏已經流露出對共和黨青年黨部的輕蔑不屑,以“無能”形容他們,將其辦的活動斥之為“有如一場鬧劇”。 希拉裏自小就標出非凡的氣質,她特立獨行,善於思考,還能經常反省自己,而且富有社會責任感。對於當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尤其是當時的社會文化混亂,希拉裏表現出一種對非常不滿的態度,她曾經寫道:“麵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人們隻能用力摔門、口不擇言表達不滿,這一切令人感到非常厭倦。”幾個星期之後,希拉裏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進入大學時代後,希拉裏經曆了政治上的脫胎換骨,並且結識了後來的丈夫克林頓。

1975年,已是全美百佳律師的希拉裏放棄了律師工作,嫁給了克林頓。克林頓成為總統後,作為第一夫人的希拉裏一改女強人的形象,她深藏自己的個性,甘願為政治做出改變,努力在公眾場合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女人。在克林頓擔任總統期間,希拉裏參與、從事了大量社會活動,先後出訪過50個國家。

然而接著克林頓的性醜聞事件卻讓希拉裏備受打擊,憑著永不言棄的信心,她最終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並且宣布競選紐約州參議員。在克林頓卸任總統前兩個月,希拉裏當選參議員,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成功競選公職的總統夫人。在2006年的參議員中期選舉中,希拉裏憑借自己的政治才能和勤奮工作,輕鬆擊敗對手獲得了連任資格。有人說,希拉裏對愛情很現實,她成功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克林頓。如果沒有非凡的氣度和能力,即使有十個克林頓也不會造就希拉裏的成功。

2007年希拉裏在候選人競選首戰艾奧瓦州僅名列第三。首仗落敗後,各大主流媒體預言希拉裏將會再次失敗,提前終結她的白宮之夢。1月7日《華盛頓郵報》稱:“時日無多,希拉裏在掙紮改變策略”,認為希拉裏一定又要失敗。出乎意料的是希拉裏神奇勝出,讓媒體大跌眼鏡。媒體幾乎一致認為希拉裏是靠選舉前夕的眼淚博得了選民的同情。

接下來競選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充滿激動人心的戲劇性。隨著競選激烈的進行,其他選手紛紛退場,希拉裏的總統之路更是是一波三折。“閃亮黑馬”黑人選手奧巴馬從毫不起眼起跑,贏得了大量選民的喝彩和支持,以致有人將他與當年帶給美國新思維和新活力的年輕總統肯尼迪相媲美。與奧巴馬相比,希拉裏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敗和冷遇,從當初的眾望所歸,到對手在競選中不斷地拋離,再到克林頓拉鏈門事件,此時的希拉裏進入生涯中最黑暗的時期。在別人心目中,她不再是令人期待的美國第一位女總統,而變成了一個貪戀權勢,被個人私利蒙蔽理智的女人。在黨派裏也希拉裏成了絆腳石,競選資金,盟友,多年的老朋友,都背離她而去,大眾輿論和黨內代表都充滿了此起彼伏的勸退的聲音。

但希拉裏並沒有退縮,也沒有放棄,她依然滿麵春風,在逆境中,信念成了她最大的支持。

在賓西法尼亞州的初選中獲勝,對於希拉裏而言是絕處逢生的一戰,更是個人堅持信念的結果。賓州的獲勝,挽救了長期處於敗境的希拉裏,在支持者大會上,希拉裏依然神采飛揚,表情一如既往的從容,鎮靜而淡定地說:“過去幾周,很多人都勸我退出競選,”她道出這個事實時,現場一片沉寂,“但美國人永不放棄,”這句話鏗鏘有力、富有激情,隨即現場一片歡呼,“所以,美國需要一位永不言棄的總統!”

永不放棄,這句話不是希拉裏發明的,然而此時卻改變了希拉裏刻板、勢利的印象,而她那種永遠積極麵對世界的態度,在絕境中尋找出路而不退縮的精神,更是讓人振奮。對目標滿懷信心,源於希拉裏從小就有爭強好勝的性格,充滿愛的童年生活,讓她樹立服務大眾的信念和永不服輸的信念。

世界上不但充滿著無數的誘惑,而且更多的是各種壓力、痛苦、誹謗和委屈,有些人一遭遇挫折就放棄,為自己的失敗找出理由,那麼成功永遠都不會出現。成功不僅需要努力拚搏,還需要無畏的勇氣和不屈的信念。有的人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他,誹謗他,拋棄他,也永不放棄信念,執著於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最終成為了人類叢林的生存者,取得成功。希拉裏正是這樣的人,不管她將來的前途幾多風波坎坷,都不放棄努力,即使失敗,她也要為世界貢獻一份驚喜和傳奇。

法拉奇:世界第一女記者

奧莉婭娜·法拉奇,被譽為“世界第一女記者”和“文化奇跡”。法拉奇由於特立獨行而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她一個傑出的女性,她敢於冒險,富有創造性,在勇敢地前進為自己開拓出一片廣闊的天空。

法拉奇的成功來自於她的勇敢。在法拉奇很小的時候,故鄉佛羅倫薩就處於法西斯統治時期,從那時起她就開始學習使用手榴彈,進行反抗法西斯的鬥爭,與父親並肩作戰。在無數的危險中,父親告訴她,要學會不哭,才能有勇氣戰鬥。回憶起那段歲月,法拉奇寫到:“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我都忠於自己的原則,為了自由,為了反抗各種形式的專製主義而奮鬥不已。我的生活從未放棄過鬥爭。”“作為一個女人,需要更激烈地戰鬥,才能生存,女人應該把生存當做最大的動力。同時,如果你貧窮,則更需要多觀察、多思考,並且努力創造。”在她的記憶裏女人隻有頑強鬥爭才能生存。

正是這種頑強鬥爭的精神,讓法拉奇作為一名女性記者表現出了更為超凡的勇敢,她就如同一個女戰士,無數次穿梭於硝煙之間,主動請纓前往充滿戰火的越南,在多年的戰地冒險生涯中,她的勇敢贏得了人們的欽佩。

法拉奇的勇敢來源於充滿人道的心靈,在她的作品和采訪中,反對暴政和強權、呼喚正義和社會公平公正得到了充分體現。人道主義在法拉奇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現為特立獨行的言行,她曾經不顧伊斯蘭教的習俗和有關規定,當著霍梅尼的麵扯下麵紗,大聲說道:“很多人說你是個獨裁者!”法拉奇非常痛恨恐怖主義以及強權政治,對戰爭充滿了厭惡,然而她卻不止一次穿梭於炮火中,常常與戰爭打交道。

幼年的夢想讓法拉奇不斷地磨練自己,在各種鍛煉中,對夢想充滿執著。法拉奇很想成為一個作家,她幼年的頭腦中充滿了各種文學偶像和現世英雄,戰爭對抗的環境思想使法拉奇性格冒險、衝動而充滿焦慮,然而她卻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正因為這些原因,使幼年的法拉奇呈現著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早熟。二戰結束後,16歲的法拉奇進入《意大利中部晨報》的新聞編輯室,作警事和醫院報道員,這是她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總總幹了5年。5年的磨煉,使她的文學天賦得到初步展示,並且受到意大利的全國性雜誌《歐洲人》注意。

引起《歐洲人》注意的是一個關於葬禮的報道,這個機會完全是由法拉奇自己創造出來的。由於法拉奇這個葬禮報道具有普遍意義的政黨和教派的文化衝突,在具有政治立場的局限性的《意大利中部晨報》並沒有得到報道。而《歐洲人》的編輯,反教權主義的阿裏戈·貝奈得提非常喜歡她的敘述方式,一星期後就登了出來。於是她進入《歐洲人》周刊成為一名戰地記者,開始了更加艱苦的工作。

雖然磨礪是艱苦的,但對於工作的艱辛,法拉奇卻用“快樂”來解釋。法拉奇說:“開始因為采訪令我快樂,所以我接受了職業的挑戰。可是,後來我對采訪開始厭煩了,於是我開始認真寫書了。”就是因為內心的快樂,一個偉大的女記者終成為一個獨特的作家。

對抗和打破傳統,勇敢嚐試是法拉奇擁抱成功的武器。在法拉奇采訪記中,充滿了個性色彩,彰顯著不同尋常的獨特魅力。在采訪中很難看到這種奇特的場麵:一個國家領導被一個記者質問。而令人驚奇的是,在法拉奇的采訪中,這種場麵經常出現。法拉奇從一開始就對外部世界采取了一種咄咄逼人的姿態,她采訪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尼爾德·衣阿蒂時,不同意後者稱“二戰中共產黨是最重要、而且幾乎是惟一的抵抗力量,所受的傷亡最多”的說法,並以自己的經曆為例與之激烈爭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表達主觀意見了,而是完全是一種爭論。法拉奇就是這麼一個主觀的爭論者。

可以說,法拉奇的傳奇就是她個性的表演,是天然的本色展示,也是她征服一係列風雲人物的秘訣。在後來的許多風雲人物的采訪中,法拉奇進一步打破了傳統新聞學的界限,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個人風格,用語率直、尖銳、咄咄逼人、轟炸般的盤問,提問往往帶有挑釁性,常常爭論起來,把提問變成正麵的攻擊等等。此時新聞采訪在法拉奇的麵前成為了更現實的生活,充滿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