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成功的指向標-“她世紀”風雲人物(李錦清)(2 / 3)

70年代初法拉奇進入了對國家元首和政界要人的采訪階段,在此期間,出版了號稱精英的“審判席”的《風雲人物采訪記》,使得法拉奇的新聞事業達到了頂峰。她采訪的人物包括越南軍隊統帥武元甲、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巴基斯坦總理布托、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等世界政壇風雲人物。一個柔弱女性要對這些世界高端進行“審判”是難以想象的,然而法拉奇不僅做到了,還讓受訪者深有感觸。以色列的強權人物、當時的國防部部長沙龍對法拉奇激進、大膽的提問風格非常興奮,他對法拉奇說:“您不好對付,極難對付。但是我喜歡這次不平靜的采訪,因為您是一位勇敢、忠誠和能幹的婦女。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您這樣帶著這麼多資料來采訪我,沒有一個人能像您這樣隻為一次采訪而甘冒槍林彈雨。”而亨利·基辛格甚至承認自己接受采訪的虛榮心:因為法拉奇采訪了很多元首,他也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名。

法拉奇不僅是世界聞名的“女強人”和傳奇作家,更是名副其實的成功女性,雖然她備受爭議,但她的一生為女性樹立了榜樣。意大利共和國總統納波裏塔諾稱她為“享有世界聲譽的記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意大利前總統錢皮稱頌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戰鬥和榜樣的一生”。

楊瀾:把握機遇成就知性人生

楊瀾絕對算不上漂亮,但是她卻憑借睿智的頭腦和優雅的氣質從美女如雲的主持界脫穎而出,並且從做主持人一路走來,成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的集團主席。現在的楊瀾作為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30多歲就已經實現了許多人一生都沒有實現的人生夢想。

是什麼讓她如此成功,她又有何與眾不同呢?

其實楊瀾並不是那種聰慧過人的人,她說:“我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但是在學生時代,她非常勤奮刻苦,考試時基礎分一分不拉,對於那些死記硬背的科目,她總是翻來覆去的記誦,而老師布置的作業,她也總是仔仔細細地完成。

上了大學之後的楊瀾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缺乏自信的狀態。那時好多同學聽力能得A,楊瀾老是得B,這讓她非常苦惱,每天她在日記裏寫:明天我一定要把聽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聽力課,還是聽不懂。媽媽一度害怕楊瀾因為挫折感太強得了自閉症。半年多之後,楊瀾才慢慢能夠聽懂,恢複了信心。

大學畢業後,楊瀾遇到一個契機,就是報考《正大綜藝》主持人。當時在座的評委們一致認為她不夠漂亮,但楊瀾用自信告訴他們,他們的選擇並沒有錯。正是《正大綜藝》,把她送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讓她迅速走紅,獲得了全國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使她很快地達到了很多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此時的楊瀾可以說已經非常成功了,而謝國民又給她帶來一個驚喜。當時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來到大陸,與楊瀾在座吃飯時對她說:“楊瀾,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主持人,應該到國外去學習。”楊瀾開玩笑地說:“謝先生,我要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他很認真地說:“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有更好的前途,所以我讚助你出國深造。”這是楊瀾遇到的第二次機遇。

毋庸置疑,楊瀾身上具有刻苦、敬業等等這些成功者的素質,但是如果她沒機會,再優秀也是枉然,也不會成功。而這時楊瀾迎來了第三個人生機遇,就是與吳征的相愛和結婚。這一次機遇直接造就了她今日的成功。可以說,沒有吳征,就沒有今日的楊瀾和陽光衛視。

楊瀾曾經說過,女人最難的選擇就是好老公。出國之前的楊瀾已經結婚,但是她的第一次婚姻隻維持了一年多。楊瀾當時說:“你需要什麼樣的男人,什麼樣的生活,初戀是想不清楚的。”直到她遇到了吳征。

吳征自歐美完成學業後,先在美國開設博納投資公司,商務涉及高科技、媒體、資訊及投資。後與美國華納唱片公司合資中國電視企業。吳征與楊瀾的第一次成功的合作就是《二千年那一班》。這部片子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其中吳征功不可沒。

楊瀾人生的每一步都為自己預留了發展空間。首先,成立欄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楊瀾工作室》欄目,使自己與欄目形成了共生共榮的關係,有了個人品牌資源。其次,吳征作為楊瀾的事業和生活上的夥伴,為楊瀾拓展了人際關係網絡和事業空間。第三,作為《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各種事務對楊瀾來說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機會。同時,通過人物訪談節目,楊瀾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名流,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等。與這些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時代精英交流,不僅讓她的信息量獲得極大的豐富,受益良多,而且其中不少人在節目之後和楊瀾仍保持密切的聯係,給她帶來幫助。

有些女人的成功在人們心目中要麼被神話,要麼被輕視,特別是當她有一個成功的丈夫時。不可否認楊瀾的成功,和她的丈夫有很大的關係,但也不能把她的成功簡單的歸因於此。楊瀾的幸運很大程度上源於她的個人素質。個人的優良素質是楊瀾能夠得到機會的主要原因。從《正大綜藝》到《楊瀾工作室》,她一直很刻苦,不滿足於現狀。

楊瀾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充滿靈感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在節目前她總是會進行大量的閱讀,而在節目中她會努力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儲備。在上海采訪《財富》雜誌主編時,起初對方態度並不認真。聊著聊著,他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因為楊瀾提問很具體。在隨後30分鍾的采訪中,洋主編很吃驚,他說:“以前很多記者總是重複著相同的問題,沒想到你的采訪竟然如此仔細。”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接受楊瀾采訪後也說他來中國有兩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聯想生產出第一百萬台電腦,第二就是沒有想到中國有這麼出色的記者。

鳳凰衛視的兩年對楊瀾意義非凡。這時期的楊瀾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重量級的名人關係資源,進軍商業隻剩下資本的問題了,而丈夫吳征,正是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她已經準備振翅高飛了。

2000年3月,楊瀾收購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並且成功借殼上市,開始打造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當時資本市場中傳媒概念如日中天,陽光衛視適逢其時,是時勢造英雄的絕佳樣本。與大多數商人的低調不同的是,楊瀾始終站在陽光衛視的前麵。此時楊瀾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從一個傳媒做出來的名人變成了一個做傳媒的名人。申奧成功之後的楊瀾更加光芒萬丈,人們已經開始議論她從政的潛力了。

關於成功,楊瀾認為就如同乘熱氣球一樣,熱氣球的操作員隻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至於氣球的具體航線及最終落點,就隻能聽天由命了。人生也如此,既有控製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贏得和把握機會。

張璨:女富翁的倔強人生

達因集團總裁張璨,擁有11億元的資產,是名副其實的女富翁,她在房地產、資訊、生物技術等領域都有建樹。雖然現在的張璨風光無限,令人羨慕,但回首她的成功之路可謂艱辛:曾經被北大勒令退學,兩度創業白手起家。成功對於張璨而言,沒有多少奇跡,有的隻是一個女人的倔強和堅韌。

張璨1982年考上北京大學,在大學裏,張璨是個活躍分子。1984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大學生演講大賽中,張璨以《我與中華同崛起》為題,獲得了第一名。當時20歲的張璨還當上了北大學生會文化部的副部長。那時,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一名女大使。但是,在大三的時候,張璨卻被告知,她的學籍被注銷了,原因是三年前張璨曾考上了某大學,但她沒去報到,第二年又考上北大。按當時規定,有學不上的考生必須停考一年。這一事件對張璨打擊非常大,但張璨仍然堅持修完了全部課程。談及此事,倔強的張璨仍然說,我不會後悔,我會依然選擇北大,這是份理想和願望。在畢業的時候,有同學給她的贈言:與眾不同的經曆,造就與眾不同的道路。這一句話似乎預示了她的成功的與眾不同。

畢業後,無奈的張璨隻得四處打工,開始創業的時候,幾乎是一窮二白。最早創業張璨從沈陽一家廢品倉庫中淘來的舊機器,那時候她與丈夫自己組裝電腦,經常熬到下半夜兩三點,終於他們掙到的第一筆5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了不起的大錢。依靠這點積蓄,他們開始和別人一起辦公司。後來由於和公司董事會之間出現矛盾,張璨和丈夫一起退出了公司,開始了第二次白手起家。這期間他們做了很多的嚐試。張璨和丈夫重新回到電腦行業,在萬分艱難中成立了達因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張璨從婦女兒童基金會借到300萬。很難想像,當時年僅21歲的張璨籌到了這筆資金的艱辛。

在別人眼中,現在的張璨資產過億,非常富有,有自己的若幹分公司,有自己的大廈,已經非常成功了。而張璨卻說:成功不是永恒的,而是分階段的,有些人在某方麵或某個階段做得很好很成功,而有些人某些方麵或某階段卻非常地糟糕。成功不是他人評價,關鍵是自己如何評價自己。

一個人的成功絕對是不容易的,何況是一個女人。麵對人生之路上的挫折和磨難,張璨總是以堅韌的態度去麵對,她說:人生永遠都在變化之中,高峰與低穀都是人生常事。在她不平凡的曆程中中,姥姥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了她的成長、創業以及所選擇的道路。

張璨出生在軍人家庭,小時候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在她的印象中,姥姥是一個非常堅強,很了不起的女人。姥姥帶著四個孩子艱難地生活,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她曾經在法庭上據理力爭,爭取自身權益。孩子長大後,個個都健康、正直,但姥姥卻一個也不留在身邊,全都送去參軍了。

獨立,堅韌的姥姥,令張璨感歎和敬佩,在張璨的心中,姥姥是成功的。而堅強的姥姥就成了她的榜樣,使她在人生的風雨中不斷前行。

熟知達因的人都知道,達因集團最早主要做電腦科技,但後來卻做了藥品,其中有一個重要個人原因,張璨的父母都因為癌症去世,所以很想在醫藥領域做些事情。她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個人因素是很重要的。當談起自己的產品,如數家珍,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個人的生活態度。

達因集團雖然有著不同的行業背景和文化背景,但感覺卻簡單,透明,這源於張璨簡單的性格,她認為每人做好自己本職是很重要的,就如同公司的名字DYNE,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本職做出有價值的事情。

當生活於工作發生矛盾時,張璨喜歡選擇工作,這和她自小出生於軍人家庭有關。她的父親總是認為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使張璨養成了一種公私分明的性格,而且常常把公事放在私事之前,所以她選擇工作。有人會認為這是高尚,而張璨卻說,這與高尚無關,僅僅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