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識破騙子的障眼法——讀懂和掌控說謊者的心理策略(3 / 3)

要把這種動作與向左右兩邊微微地歪著頭認真傾聽區別開來。當我們聽得興味盎然時,會做出歪著頭的姿勢,這被認為是一種不設防的姿勢,有所隱瞞的人不會做出這種姿勢。

2.藏起的手指

呈現出手指上的動作,代表堅定的信念、權威的論點。說謊者,很少會用手指著別人或指向空中。一個立場不堅定、所持論點經不起推敲的人,是不大可能做出很多手指上的動作的。

3.姿勢不夠自信

當人們對一個情況或談話很有信心,且所說的話完全屬實的話,他們會站直或坐直。無意中肩膀就會往後靠。因說謊而沒有安全的人多缺乏自信,在身體姿勢上多表現出,彎腰駝背,把手插在口袋裏。這種姿勢上的不自信來自於內心的擔心和恐懼,他們懼怕謊言被識破。

4.走開或移動身體

說謊的人不會采取麵對麵攤牌的做法,隻有急欲反駁惡意中傷自己的人才會采取這種做法。說謊者心理上是處於劣勢的,表現在行為中可能是走開或移動身體。當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非常熱切,且想要說服另一個人時,我們會把身體靠向對方。說謊者不會有靠近的舉動,甚至不願麵對指控的威脅;她會側著身子,或整個人轉過身去,極少采取麵對麵的交談。

5.避免接觸

接觸代表雙方心理聯係的親近。當我們深信自己所言屬實時,才會有觸摸對方的行為。說假話的人極少或完全不會與對方有身體上的接觸。在作虛假陳述或在談話中欺瞞別人時,說謊者極少會觸摸對方。潛意識裏,他通過減少親近對方的動作,來幫助他減少心中的罪惡感。

6.設置屏障

想要知道一個人對於一個特定的話題是否感到自在,可以很容易地從他參與討論的開放程度看出端倪。說謊者害怕暴露的心理,常常會使他在談話時利用枕頭、酒杯等,作為隔開他與對話人的屏障。他的這種下意識的動作是想通過障礙物,保護自己免遭言辭的炮轟。有些公司的老總,總會在自己的辦公桌中間的位置堆放很多東西,即使沒有,當哪個下屬向他報告有關勞工糾紛、產品瑕疵等令人不舒服的問題時,他也會把一個咖啡杯放在他們兩人之間的桌上,然後漫不經心、無意識地聽著下屬說話。

7.尋找自我庇護的位置

說謊者如果站著,他會把背靠在牆壁上;如果是在室內,當說謊者感到不自在時,他可能會把身體麵對或移向出口(例如門)的方向。之所以有這些反應,是因為他的心理狀態已經顯露於外,轉而想在身體上尋求庇護。如果對方想要進行謊言的揭穿了,他要確保自己是處於能夠清楚看見對方下一招在什麼位置的地方。

通過事情的來龍去脈識別說謊者

有的謊言不僅讓人真假難辨、將信將疑,甚至信以為真。這些掩飾性比較強的謊言,怎麼才能破解呢?好好斟酌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吧。

簡單的事情我們可以一眼看穿,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極其複雜的。有的是一環套一環,有的是接二又連三。在如此複雜的事情裏麵,怎樣辨別出真偽呢?其實,隻要你腦袋夠清醒,有足夠的耐心。就可以在事情的來龍去脈中捕捉謊言的信號。

1.小心禮多必詐

中國人講究“禮”字。足夠的禮數會讓受禮者有一種威嚴、尊敬和權勢的優越感,於是思想被麻痹了,思維變遲鈍了,騙子便有了可乘之機。俗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其實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一位經營廣告業務的老總,手下有位高級職員很會迎合他的心思,常常把他哄得心花怒放的。即使有時候老板拿他發火出氣,他也沒有一點兒不滿的表現。所以,他深得老板的信任,老板把他視為心腹。於是基本上把整個業務事宜全交給他掌管。

曾有人勸這位老總小心禮多必詐。但是他不聽忠告,執意讓這位多禮的下屬掌權。兩年過後,這位高級職員辭職,並帶走了大部分客戶,自己注冊公司做起了生意。原廣告公司差不多被他拖垮,不得不從頭再來。

男女之間,更是如此。如果你的丈夫有如下情況出現時,你要小心他是否撒了謊或在掩蓋什麼:平常連你的生日或結婚紀念日都會忘記,卻突然買了貼心的小禮物送你;平常總以工作或朋友為重,不曾花心思、費時間對你噓寒問暖,今天卻突然打電話對你表示關心;突然陪你做他以前最不喜歡的事;要不然就是突然幫你燒飯洗衣,等等。當你問他為何有此舉動時,他也說不出什麼原因。這時你可能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迷失在甜蜜的氛圍裏了,或許他做了什麼虧心事,在補償你呢。

2.突然經常有事

本來一直很不錯的客戶,最近你約他見個麵,總是推辭說,突然有事,下次再約。下次你約他,他還是突然有事。這個時候,你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他真的有事嗎?是不是想敷衍你?或者他找到了比你更合適的合作夥伴,想把你一腳踢開,但礙於麵子,隻能找些托詞逐漸冷卻彼此的關係?

說謊這項技能似乎是無師自通的。為了掩蓋一些不想為外人所知的真實意圖,人們往往想出一些自認為很好的理由來,而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有事”。

3.手機打不通

手機打不通的原因跟前麵所說的突然有事類似。但是手機打不通相對來說做得更徹底一些。

如果平時還不錯的合作夥伴,最近你總是打不通他的電話,很少能跟他聯係上,即使聯係上,對方也會以“手頭上正有要緊的事,改天再聊”為理由結束談話;或者電話打不通,短信息常常不回等;這些“通訊障礙”代表對方一定是為隱瞞某些情況而作出的處理方法,並且表明事態已到了有點兒嚴重的地步。

在網絡如此暢通的今天。“無法接通”通常都是人為造成的,是為了讓可能會打他電話的人知道他無法接聽電話,便省掉了一時的說明和解釋。如果真的要解釋,最冠冕堂皇的解釋便是沒電了、沒帶充電器等。其實對方可能早已經把你拉進了黑名單或者設置到了免打擾的列表裏。

4.情緒無常

說假話的人往往都害怕謊言被揭穿,從而想方設法加以掩飾。

如果說謊者認為說謊被人揭穿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麼在說謊時可能就會表現出緊張的表情。為了消除內心的緊張感,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緊張情緒,說謊者通常會用一些小動作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事情來分散聽者的注意力,讓他們心不在焉。

被判定在“華南虎事件”中造假的周正龍,在2008年11月17日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緩期3年執行後回家閉門不出。有一天,周正龍突然發表聲明稱“虎照真的,沒有作假”,並“要請鑒定”。

當記者向他求證聲明是不是他寫的,他回答道:“不是我寫的是誰寫的?”再問他為什麼要翻案呢?周正龍反問道:“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當記者問及他現在的生活時,他則聲稱“無法生活”,然後說了一串怨言。而且,他很快以家裏還有事為由掛掉了電話。

周正龍的情緒起伏、喜怒無常,這是和他擔心謊言被識破的那種焦慮、恐懼和緊張有關,屬於說謊者典型的行為表現。

5.個性的暫時轉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動作或行為,一般不會隨意改變。

個性的暫時轉變,也是說謊的征兆之一,例如,從安靜變得多話,從活潑變得沉靜,習慣邋遢卻刻意打扮,明明不習慣稱讚人卻突然對你讚譽有加等,都表示他的心裏藏著秘密!安靜變得多話者是擔心氣氛太壓抑,怕被瞧出端倪,並想借助說話來衝淡心中埋藏的不為人知的秘密;活潑變得沉默者則是害怕言多必失,害怕因為自己太興奮而不小心暴露自己的真實心思,於是話語越來越少,生怕一張口秘密就會泄露出去;一向不恭維別人的人突然對人恭維,可能馬上有求於人,試圖對對方進行麻痹。

說謊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少有人將謊言編得天衣無縫。一個人在說謊的時候,他的大腦得同時處理多種複雜的信息,不僅得組織語言、理清邏輯,還得注意雙方表情、心理、認知等的細微變化,而且還要預測各類狀況以及思考解決的方法,與平時的閑聊有著天壤之別。

不要輕信,核實以後再確定真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0年到東南一帶去巡視。這次隨他一起去的有宦官趙高、丞相李斯,還有他的小兒子胡亥。

在巡視回程的路上,秦始皇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結果很快就在平原津病倒了。等到了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勢越來越重,太醫們都束手無策。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便命趙高趕緊寫信給他的大兒子扶蘇,讓扶蘇火速趕到鹹陽。這樣萬一自己好不了,就由扶蘇來主持喪事。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讓扶蘇回國都即位。但是信寫好了還沒有發出去,秦始皇就已經咽了氣。

李斯認為這裏離鹹陽還很遠,不是一兩天能夠到達的。如果皇上去世的消息傳開了,很可能會發生混亂。與其混亂,倒不如現在暫時保守秘密,不要發喪,等到了鹹陽以後再公告天下。對此趙高表示同意,於是將信扣留住。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將秦始皇的屍體放在車裏,然後緊鎖車門,並且放下窗帷,在外麵,是什麼都看不見的。這個時候隨行的人中隻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幾個貼身侍衛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其他大臣仍蒙在鼓裏。而車隊按照往常的速度向鹹陽進發。

快到鹹陽的時候,李斯讓趙高派人去把信送出去,讓公子扶蘇立即趕回鹹陽。然而趙高卻另有打算,因為他是胡亥的心腹,而且跟蒙恬有仇恨。他跑去和胡亥商量,兩人定下毒計,準備假傳遺囑,命令扶蘇立即自殺,讓胡亥光明正大地繼承皇位。

然而這樣做,僅憑趙高和胡亥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李斯的支持。趙高於是跑去跟李斯說:“如今皇上的遺詔和玉璽都在王子胡亥手裏,雖然皇上立扶蘇為君,但是現在真正能做主讓哪個王子接替皇位的,隻憑我們兩人一句話。我正想和您商量這個事情。”

聽了這話,李斯十分吃驚,他說道:“像這樣的話,我覺得我們做臣子的人是不該非議的!”

遭到拒絕後,趙高並沒有放棄,他反問李斯說:“您覺得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嗎?您覺得您的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您覺得您現在和扶蘇的關係比得上蒙恬嗎?”

經過這樣三問,李斯有點發愣,思考了一會兒,便頹然地說:“我比不上他。”

趙高很是“懇切”地說:“現在如果扶蘇當了皇帝,他一定會讓蒙恬當丞相。我想那個時候,您除了回老家外確實再也沒有更好的路可以走。這個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您看看,現在各位王子中,隻有公子胡亥心眼兒好,對人又十分厚道,如果日後讓他當了皇帝,您就有一輩子受用不盡的福氣了。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李斯真的有點擔心扶蘇繼承皇位後,自己就保不住丞相的位置,於是他很快就答應同趙高、胡亥合謀,共同製造了一份假的詔書發給扶蘇。詔書中對扶蘇多加指責,說他在外不能立功,不但如此,反而聽信流言對父皇百般怨恨,特賜令自殺。為了避免蒙恬幫助扶蘇,詔書中特別強調蒙恬與扶蘇同謀,應該一並自殺,將所統領的兵權交給副將王離。

王子扶蘇接到詔書後,立即號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劍要自刎。然而心細的蒙恬懷疑這封詔書是偽造的,他向扶蘇建議向秦始皇申訴。如果確實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領大軍陪公子扶蘇一起去鹹陽城,死也要死個明白。然而扶蘇過於老實,他說:“既然父皇指名讓我死,那我還怎能去申訴?”說完就自殺了。

此時,趙高和李斯正在催趕人馬趕回鹹陽。當時天氣十分炎熱,沒過多少日子,屍體就開始腐爛了,車上散發出陣陣臭味。為了掩蓋臭味,趙高命人買了一大批鹹魚,讓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上一筐。到了鹹陽後,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舉行喪葬,同時還假傳遺詔讓胡亥繼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後,他們還是不放心,又殺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連的大臣也不計其數。這樣過了一年,趙高又唆使胡亥將李斯逮捕起來殺掉,這樣趙高就成了丞相,獨掌秦國大權。

雖說“眼見為實”,但其實還有很多即使親眼看到的東西也不能相信,因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的。有很多人為了算計別人往往會用一些障眼法來布置現場,如果我們缺少經驗,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麼很難不受這些人欺騙。在社會中生存不是偏聽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扶蘇的悲劇在於他太相信詔書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後結局,在於他過於相信趙高的鬼話。扶蘇應該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讓他和掌握全國兵馬的大將軍在一起生活那麼長的時間嗎?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傳給他,能讓他在戰爭中建立軍功嗎?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傳給他,又怎麼可能下詔讓他自殺呢?有這麼一句話叫:死也應死個明白。意思是說要死也要找到該死的理由,但扶蘇因為太輕信,結果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了性命。

人們不能輕信,很多東西都需要通過實際調查來確定其可信度,這樣才能不被假象和謊言所欺騙,導致被人算計或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