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手指、手、手臂、腿以及它們的動作,都會泄露我們內心真正的意圖。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身體會說話;當他們試圖用語言欺騙別人的時候,真相已經悄無聲息地顯現出來了。
1.瞳孔放大
女同事甲:“嘿,你是不是對副總有意思啊?”
女同事乙:“怎麼可能,沒有的事。”
女同事甲:“你就別裝蒜了,這些都寫在你的瞳孔裏了。”
女同事乙:“啊,什麼?”
觀察兩人在談話中眼睛的變化你會發現,女同事乙隨著談話的深入,不由自主地瞳孔就會有些變大。一般說來,瞳孔的大小受光線明暗的影響,同時它也會隨著當事人對某一問題感興趣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研究表明,當人們看到或被提及自己喜歡的人時,瞳孔就會放大,相反看到自己討厭的人時,瞳孔就會縮小。
2.眼睛斜視
眼睛最容易流露人們的真實感情、性格、健康狀態等。眼睛斜視,被認為是說謊時常見的標誌。
說謊時人們的典型征兆是:頻繁地眨眼睛、漫無目的地四處張望、眼睛賊溜溜的轉動等。
視線斜視是“不想讓別人識破本心”的心理在起作用。因為說謊而感到不安,所以試圖盡可能的收集周圍的信息以求轉移不安或者找回安全感。
3.觸摸鼻子
有人在說話的時候會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幾下,有時甚至隻是略微輕觸。如果他不是花粉過敏的話,那麼這個動作往往說明他說的話有很多水分。
說話者觸摸鼻子意味著他在掩飾自己的謊話,聆聽者做這個手勢則說明他對說話者的話語表示懷疑。
4.抓撓脖子
根據觀察得出的結論是,人們每次做抓撓脖子這個手勢,食指通常會抓撓5次。食指運動的次數很少會少於5次或者多於5次。這個手勢是疑惑和不確定的表現,等同於當事人在說“我不太確定是否認同你的意見”。
當口頭語言和這個手勢不一致時,矛盾會格外明顯。比如,某個人說“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同時他卻在抓撓脖子,那麼我們可以斷定他真的沒有理解。
5.用手遮住嘴巴
用手下意識地遮住嘴巴,表示撒謊者試圖抑製自己說出那些謊話。有的人會假裝咳嗽來掩飾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勢。有時候人們是用幾個手指或緊握的拳頭遮著嘴,但意思都一樣。
如果你在公司召開一個會議,你發言時看到有聽眾捂著嘴,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停止發言並詢問聽眾:“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6.摩擦眼睛
一個小孩不想看見某樣東西時,他會用手遮住眼睛。而我們大人不想看見什麼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摩擦眼睛。大腦通過摩擦眼睛的手勢企圖阻止眼睛目睹欺騙、懷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是避免麵對那個正在遭受欺騙的人。電影演員們常用摩擦眼睛的手勢表現人物的偽善。
男人在試圖掩蓋一個彌天大謊,則很可能把臉轉向別處。相比而言,女人更少做出摩擦眼睛的手勢,她們一般隻是在眼睛下方溫柔地輕輕一碰。不過,和男人一樣,女人們撒謊時也會把臉轉向一邊,以躲開聽話人注視的目光。
7.抓撓耳朵
小孩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會用兩隻手堵住自己的耳朵,成年人則會用抓撓耳朵的手勢。
抓撓耳朵的手勢也有多種變化,包括摩擦耳廓背後,把指尖伸進耳道裏麵掏耳朵,拉扯耳垂,把整個耳廓折向前方蓋住耳洞,等等。
當人們覺得自己聽得夠多了,或想要開口說話時,也可能會做出抓撓耳朵的動作。
抓撓耳朵也意味著當事人正處在焦慮的狀態中。查爾斯王子在步入賓客滿堂的房間,或者經過熙攘的人群時,常常做出抓撓耳朵和摩擦鼻子的手勢。這些動作顯示出他內心緊張不安的情緒。然而我們從未看到查爾斯王子在相對安全私密的車內做出這些手勢。
8.拉拽衣領
撒謊者在擔心謊言被識破時,就會頻頻拉拽衣領。這是因為撒謊者一旦感覺到聽話人的懷疑時,增強的血壓就會使脖子不斷冒汗。
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或者遭遇挫敗的時候,也會用力將衣領拽離自己的脖子,好讓涼爽的空氣傳進衣服裏,冷卻心頭的火氣。當你看到有人做這個動作時,你不妨對他說:“請你有話就直說吧,行嗎?”或者說:“麻煩你再說一遍,好嗎?”這樣的話會讓這個企圖撒謊的人露出他的馬腳。
9.手指放在嘴唇之間
幼兒會將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含在嘴裏,作為母親乳頭的替代品,而成年人則表現為把手指放在嘴唇之間,或者吸煙、叼著煙鬥、嚼口香糖、銜著鋼筆、咬眼鏡架等。人們常常在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做出這些動作。
10.快速聳肩
聳肩通常傳遞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這兩個信息:“我不知道”或“我不在乎”。當人們做聳肩這個動作的時候,通常表明他們願意溝通這個信息。然而,如果聳肩的動作非常快,則另有所指。
這種情形有點類似一個人被一句笑話弄得很尷尬,卻要假裝自己覺得很有趣,這時他的臉上就會出現一個隻牽動嘴唇的假笑,而不是臉上堆滿笑容。
11.雙臂交叉
這個姿勢表示一種防衛的、拒絕的、抗議的意義,顯示出矛盾、多種情況交互影響或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存在。當一個人說謊時或害怕自己的謊言被拆穿時,對聽者總有一種防衛的心理,不願別人去接近或獲得任何信息。在不便用語言表達時,他便采用某種姿勢以示拒絕、抗議。
12.身體動作細節
人們在說謊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緊張,隻是有些撒謊高手善於掩飾,不易被別人發覺。
若坐在凳子上,緊張的人就會淺坐在座椅的前半部分,並且曲著腿、弓著腰,好像隨時準備從凳子上彈出來采取行動一樣;有時候還會不停地抖腿和蹭腳,以此來分散注意力,消減心中的慌亂。若心中泰然則會顯得精神放鬆,就會坐穩在椅子上,同時伸出腳,很悠閑,表示不會立刻站起。
警察審訊犯人時,喜歡讓嫌疑犯坐在隻有一張椅子,沒有任何遮蔽物的房間,再配以強烈的燈光照射,就是要除去有利撒謊的環境條件,一目了然地觀察犯人的身體動作。
通過說話方式識別說謊者
多數人相信,撒謊者暴露自己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不是因為說了什麼,怎麼說的。其實,揭露謊言的最佳提示,更多地還應從人們的言語而不是行動中尋找。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阿爾德特·威瑞認為,人們在試著抓出撒謊者時,過多地注意身體語言的行為,不太注意言語暴露出的信息。阿爾德特·威瑞指出,這表現在這樣一種傾向中:人們高估了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來識別謊言的可能,低估了通過傾聽他說了什麼來抓住撒謊者的機會。
交談有幾個特征,給識別謊言提供了線索。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內容,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方式。
1.迂回陳述
撒謊者往往拐彎抹角地說話。他們常常離題萬裏,提供冗長的解釋。但是當被提問的時候,他們可能提供簡短的回答。
2.泛泛而論
撒謊者的解釋往往是粗枝大葉,很少注意到細節。他們幾乎不提時間、地點和人們的感受。比如說,一個撒謊者會告訴你,他去吃比薩,但是他不會告訴你,他去哪兒吃,或者他要了什麼品種的比薩。即使撒謊者提供了細節,他們也幾乎不能詳細地說明這些細節。所以,如果你要求一個撒謊者作詳細說明,他很可能隻是重複剛說過的話。一個說真話的人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通常能夠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3.施放煙幕
撒謊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混淆視聽:它們聽起來好像一清二楚,實際一塌糊塗。說到沒有意義的言論,比爾·克林頓在性騷擾一案中的著名回應就是一例。當被問及克林頓和莫妮卡·萊溫斯基是什麼關係時,克林頓回答說:“這取決於‘是’是什麼意思。”另一個例子是被控逃稅的紐約市前市長大衛·丁金斯的辯護詞:“我沒有犯法,我隻是沒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認
政治謊言往往以矢口否認的形式表現出來。想想比爾·克林頓那著名的矢口否認:“我沒有和那位女士——萊溫斯基小姐——發生性關係。”當政客否認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稅收)時,你通常會把這當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號。正如奧托·馮·俾斯麥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的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謊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陳述。比如說,在水門事件期間,尼克鬆總統說:“我不是個騙子。”尼克鬆總統並沒說:“我是個誠實的人。”
5.斟詞酌句
撒謊者很少提及自己。與講真話的人相比,他們使用諸如“我”“我的”之類詞語的頻率低得多。撒謊者在話語中往往泛化,頻繁使用諸如“總是”“從不”“沒人”“人人”等詞,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遠離謊言。
6.免責聲明
撒謊者有可能使用諸如“你肯定不會相信這個”“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怪異,但是”“我向你保證”之類的免責聲明。類似於這樣的免責聲明,是專門用來認可別人的疑心的,目的在於減少別人的疑心。
7.措辭拘謹
當人們在非正式的場合說真話的時候,他們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們不說“do?not”(不)而說“don?'?t”。在同樣的場合,撒謊的人卻可能說“do?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在撒謊時,變得更緊張也更正式。
8.時態
撒謊者沒有意識到,他可能有一種傾向,就是加大他們與他們所描述的事件之間的心理距離。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他們這樣做的一種方式是斟詞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過去時,而不是現在時。
9.語速
撒謊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為除了評估自己謊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謊者還要將真相和謊言分開。這對撒謊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把說話的速度放慢了。人們之所以在撒謊前要停頓一下,是因為撒謊的語速往往比講真話的語速慢,原因就在這裏。當然,如果謊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過,情形自然不同。在這種情形下,撒謊的語速與講真話的語速是沒有區別的。
10.停頓
撒謊者撒謊時多有停頓,某些停頓充滿了“嗯嗯啊啊”的語言頓字符。編織謊言時涉及的認知工作也會導致更多的語誤、口誤和開口錯。在“開口錯”中,人們剛說出一句話,然後再用另一句話取而代之。
11.音高
某人聲音的高低,通常是他們情緒狀態的指標。因為,一旦人們心煩意亂的時候,音高就會增加。情緒與音高緊密相關。當人變得情緒化的時候,音高就會改變。音高的改變是很難掩飾和隱藏的。盡管音高的增加相當穩定,但通常有必要在聽過某人在其他場合的發言後,再來確定他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雖然如今人們大量談及某些與撒謊相關的行動,但是並不存在能夠表明某人撒謊的特定行為。它們隻可能表明,某人處於衝突的狀態時,受到強烈情緒的影響,正努力掩蓋自己的難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他們在撒謊。正如保羅·艾克曼所言,欺詐沒有標誌可言。任何姿勢、麵部表情或肌肉抽搐,都不能證明某人在撒謊。另一個研究撒謊的權威貝拉·德保羅重複了這個觀點。貝拉·德保羅指出,行為標誌、語言標誌與欺詐之間的關係是很難成立的。它們可能與欺詐相關,但並不完全相關。
雖然沒有絕對可靠的識別謊言的方法,但你還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識破撒謊者的可能。
要成功地識別一個謊言,你需要把你的標準定得既不高也不低。這樣你可以避免得出這樣的結論:要麼從來沒人撒謊,要麼這個人始終撒謊。
隻要有可能,就要把這兩者加以對比:其一是某人被認為是在撒謊時的行動,其二是他在說真話時的行為。
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謊言識破者,你還應該關注意識控製之外的行為,或者人們容易忽略的行為。如果有機會,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說了什麼以及說的內容上,而不是他們做了什麼。
通過行為互動識別說謊者
語言是很容易摻假和被偽裝的,注意觀察說話者說話時的行為互動,就能讓你比較容易地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
沒有經過精心演練的謊言,常常會在說謊行為的進行過程中即露出諸多破綻。要快速捕捉謊言破綻,我們必須注意一個人的姿勢動作及其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說謊者所作所為與言辭之間有很大關聯。
1.撇過頭去
假如兩個人在對話,一個人在述說,一個人在聆聽。談話過程中如果聆聽者感到非常自在、有安全感,她會把頭靠向對方,希望獲得進一步的信息。如果她把頭撇開,不麵對對方,這就表示她想要避開這件讓她不愉快、不舒服的事情;她可能會立即明顯地把頭撇開,也可能緩慢謹慎地後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