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識破騙子的障眼法——讀懂和掌控說謊者的心理策略(1 / 3)

依靠單一線索辨別一個人是否在撒謊的難度很大。要想識破一個謊言,要始終注意更廣泛的行為線索和言論線索。

人們為什麼會說謊

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第一幕中說:“上帝啊上帝,這個世界為什麼這樣喜歡說謊呢!”是的,人們常常在不經意間說謊。

如果運用道德標準來評判謊言的話,有些謊言是情有可原的,而有些謊言則不可以原諒。那些善意的謊言或者危害不大的謊言,人們往往會給予原諒;而那些出於撒謊者的一已私利且危害程度過大的謊言,人們往往不會原諒。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說謊呢?

1.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

當我們不想上學時常常謊稱自己生病了,還有人把因為自己睡過了頭而導致的上班遲到,辯解為是因為電車晚點了等。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謊言,我們會發現像這類自我防禦型的謊言俯拾皆是。

人們常常有這樣一種傾向,即在無意識中忘記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即使有時候想起來也會想辦法狡辯,並試圖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是“自我防禦機製”在起作用。人們通常是在不知不覺中運用這種機製的。

2.為獲得利益而說謊

在銷售領域中,當推銷員介紹、出售本公司的產品時,這種謊言便會大行其道。他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取得某種特定的好處,而不惜用言過其實的話來美化、宣傳自己的產品。即使在行家裏手聚集的場合,比如產品發布會上自己的謊言被當眾揭穿,撒謊者也不會感到有損身價。

3.為掩飾自己的感情而說謊

在日常生活中,說謊常常發生在對對方沒有什麼好感,並且很想拒絕對方的情境之下。一般我們不會直接對自己不喜歡的同事說“我不喜歡你”,如果真的像這樣原原本本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那麼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很可能會惡化,甚致難以挽回,而且這樣做也不利於工作的展開。為此,人們想要隱藏自己的厭惡之情,表麵上就盡量裝得心平氣和一些。

4.為滿足欲望而說謊

當婚姻不幸的人被問及:“為什麼要和那種人結婚呢?”很多人都會回答:“婚前不太了解對方,等到真正一起生活之後才發現彼此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合不來。”

人們常常會在先前的欲望沒有辦法獲得滿足時,認同並接納能夠滿足當時那種心裏空虛感的人和物,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代償行為”。有很多人選擇的結婚對象是和過去的戀人十分相似的人,這便是有力的例證。

說謊往往是弱者的策略,強者則敢於麵對事實,講出真相。因此,一個需要掩飾的人,其內心一定有軟弱之處。

假如一個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隨時能夠判斷什麼事應當公開做,什麼事應當秘密做,什麼事應當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麼這種人是有智謀的。而對於這種人來說,說謊不僅不必要,反而會成為一種弱點。

經常說謊作偽者絕不是高明的人。一個人起初也許隻是為了掩飾事情偶爾為之,但後來他就不得不作更多的偽裝,以便掩蓋與那一點相關聯的一切。作偽的需要來自以下幾點:第一是為了迷惑對方;第二是為了給自己準備退路;第三是以謊言為誘餌,探悉對方的意圖。正像人們所說的那樣:說一個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個真情。

但作偽有3種害處:第一,說謊者永遠是虛弱的,因為他不得不隨時提防被揭露;第二,說謊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這也是最根本的害處,就是說謊將使人失去人格——毀掉人們對他的信任。

練就識破謊言的“火眼金睛”

騙子的裝備和把戲可以改變,可以變得越來越高超。但是不管他們利用什麼裝備或者把戲來哄騙你,他的障眼法仍逃不過“火眼金睛”,他們的眼神、動作及一些微小表情等早就出賣了他們。

1.撒謊者的眼神

很多人認為轉移目光是撒謊的信號。他們假定那是因為撒謊者感到內疚、心虛和憂慮,從而很難用眼睛直視被欺騙的人,所以轉而看別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凝視的模式是相當不固定的,有些撒謊者移開他們的眼神,有些卻反而增加注視別人的時間。因為凝視是很容易控製的,撒謊者可以用眼神來強化這樣的印象——自己是誠實的。在知道他人覺得轉移目光是撒謊的信號之後,許多撒謊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動作,故意更多地注視對方,給人留下他們在說實話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別人是不是撒謊,不要僅限於注意眼神的變化。當某個人比平時更專注地看著你的時候就要注意了。

另一個假定的撒謊信號是快速眨眼。當我們變得興奮或者思維快速運轉的時候,眨眼的頻率會相應增加。人在正常情況下眨眼的頻率大概是每分鍾20次,但是當我們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可能會提高四到五倍。人在撒謊時往往很興奮,他們的思維會快速運轉。在這種情況下,謊言同眨眼的確有關係。但是我們要記住,有時候一個人快速眨眼,不是因為他在撒謊,而是因為壓力很大。

2.撒謊者的動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動作同樣被認做撒謊的信號。根據這種假設,人在撒謊時會變得很不安,這樣使得手也處於緊張中。正如我們早先提到的那樣,有一類姿勢叫做“適應動作”,包括摸頭發、撓頭皮或者搓手掌。人在撒謊時,有時會感到心虛或擔心被發現,這種擔心會導致他們做出“適應動作”。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謊言的代價很大或者這個撒謊者不善於撒謊的時候。不過在更多的時候,發生的情況正好相反。同樣,因為撒謊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他們會刻意控製自己日常的動作習慣。結果他們的動作可能不是更活躍,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樣,手的動作往往也受意識的控製,因此,通過手的動作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撒謊,這並不準確。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雖然同樣受意識控製,但因為容易被忽視,所以常常能提供關於謊言的有效線索。關於撒謊行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謊時,身體的下部會比身體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當把關於某些人的錄像放給其他人看,讓他們判斷誰在撒謊、誰在說實話的時候,如果被拍攝的是身體的下部,那麼判斷往往是準確的。顯然,雙腿或雙腳對撒謊者來說是被低估了的判斷謊言的部位。現在看來,似乎撒謊者都把努力集中在他們的手、胳膊和臉部等隱秘處的動作,因為他們知道其他人會觀察這些部分。由於腳很隱蔽,所以撒謊者往往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腳或者腿的一個細微的動作調整,就能出賣他們!

3.撒謊者的鼻子和嘴

有一個暴露謊言的姿勢是“捂嘴”。發生這種情形時,看起來好像是撒謊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詐的源泉。他心中認為,如果人們看不到他的嘴,就無法知道謊言來自何處。“捂嘴”的動作很多,包括從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用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過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謊者可能表現得像個罪犯,他無法抵擋回到犯罪現場的誘惑。而這正好和罪犯一樣,因為手的動作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暴露給了觀察者。在任何時候,別人大多能知道摸嘴是企圖掩蓋謊言。

不過,有一個替代摸嘴的行為,就是摸鼻子。通過摸鼻子,撒謊者體會到了和掩嘴一樣的瞬間安慰,又不用冒險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為。在這個動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為。這是一個鬼鬼祟祟的身體語言,看起來好像某人在撓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摸鼻子是欺騙的標誌,但是這個動作和嘴沒有關係。這個觀點的支持者之中的阿蘭·赫希與查爾斯·沃爾夫一起,對比爾·克林頓1998年8月給大陪審團的證詞作了詳細的分析,那時候這位總統否認曾與莫妮卡·萊溫斯基有染。他們通過錄像發現,當克林頓說真話的時候,他幾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當他在解釋與莫妮卡·萊溫斯基發生韻事的問題上撒謊時,平均每四分鍾摸一下鼻子。赫希管這個叫“匹諾曹綜合征”,這是根據那個著名的童話人物命的。這個人物每次撒完謊,木頭鼻子都會變長。赫希指出,人在撒謊時,鼻子會充血,通過摸鼻子或擦鼻子,這種感覺能夠得以緩解。

至少有兩種觀點反對“匹諾曹綜合征”的說法。一種認為摸鼻子僅僅是緊張的征兆,而不是謊言的信號。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在撒謊時,會感到焦慮,害怕被人發現,而這些情緒都與麵部的血液流通減少有關。換句話說,它導致的是血管收縮,而不是血管擴張。這是羅格斯大學的馬克·弗蘭克的觀點。弗蘭克還指出,關於撒謊的試驗研究表明,摸鼻子並不是一種普通的欺騙信號。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摸鼻子的行為並沒有出現在實驗場所。在那裏賭注很低,即使謊言被揭穿,人們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還有這樣的可能,摸鼻子並不是人人適用的欺詐標誌,它可能隻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頓)的商標式肢體語言。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摸鼻子與謊言或焦慮毫無關係,但它是表示拒絕的一種無意識形式。雷·伯德惠斯戴爾認為,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麵前摸鼻子,顯露出他並不喜歡對方。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對美國人來說,摸鼻子和單詞“No”一樣,是表示拒絕的標誌。根據這種解釋,可以把比爾·克林頓在大陪審團麵前摸鼻子,視為他對質問者的深深厭惡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視為揭露事實的線索——他正在對他們撒謊。

在這場爭論的周邊,依然存在著一些未解決的問題,我們在說某人撒謊時,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是說我們知道他在撒謊,還是說我們不得不相信,他沒有講出實情?有人認定克林頓知道自己在撒謊。也有人堅稱,根據克林頓關於性的定義和他建構證據的方式,他根本沒有撒謊。由此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人必須說服自己,說自己沒有撒謊,另一些人從一開始就堅信,自己講的都是實情,這兩類人在行為上是否存在差異就要看旁觀者如何判斷了。

通過情緒變化識別說謊者

謊言並非全都與情緒有關,但隻要涉及情緒,都會對說謊者造成困擾。極力掩飾內心的真實意圖,表情之中難免露出破綻。

說謊者即使一直掩飾情緒,也往往擺脫不了情緒,而情緒一旦介入,謊言穿幫的可能性就大很多了,隻要你夠細心,任何情緒都可能使謊言泄底。

1.假裝憤怒

有些人說謊後會假裝憤怒,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真的很生氣,往往會再加上手和手臂的動作作為強調。這種動作像是事後的“追加”或“彌補”,不但“慢半拍”,而且顯得機械化,還和說話的語氣不一致。捕捉到這些信號,基本可以判定,他在說謊。

2.表情動作脫節

如果一個女人蹙著眉頭對男友說“我愛你”,這傳達了矛盾的信息。表情動作與所說的話明顯不一致,表示說話者撒謊。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男人一邊搖晃著拳頭,一邊試著開口對女友說“我愛你”。再比如,一些人嘴上講一些好聽的、令人愉悅的話,兩隻手卻握得很緊,這也多是傳遞撒謊的信號。

3.情緒波動起來

情緒出現的時間快慢是很難作假的。隻要仔細觀察,你就不會被愚弄。由於作假的情緒反應不是自然發生的,所以它出現的時間會稍微延後,持續的時間也會比真誠的情緒反應要久,然後“突然”就消失了。

“驚駭、驚訝”的情緒反應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種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持續過久,表示這種反應極有可能是裝出來的。當我們假裝很驚駭、驚訝的時候,我們通常會保持一副害怕、恐懼的表情,這種伎倆是瞞不過精明的識謊人的。

4.擔心被識破,麵帶恐懼

如果撒謊者隻是說了一個小謊的話,那麼他的麵部表情中可能沒有太多恐懼。因為他心裏有底,即使被人抓住了,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但是,如果一個人撒得謊比較大的話,即使他極力的掩藏,一些高明的識謊者,也能從他細微的表情中看見恐懼的信號。

說謊者恐懼表情的多寡,取決於說謊者的心理素質,更取決於他麵對的是怎樣的一個識謊者。如果對方是個不善識破謊言的人,那麼說謊者擔心被識破的表情當然就不會多。如果對方是一個精明的識謊者,那種時刻害怕被看穿的恐懼就會讓一切暴露得更快。

5.敏感害羞

有些人對說謊特別敏感,說謊之後特別害羞,最常見的表情就是——臉紅。這些人大多是從小被教導“說謊罪大惡極”。要不有人曾說,一個人臉紅起來,如果不是天真的純情少女的話,那可能就是做了不該做的事。

6.皮笑肉不笑

欺騙的表情常常出現在嘴部。任何表情都可以作為偽裝以掩飾其他的表情,而笑容是其中最常用的。一個真誠自然的微笑會讓整張臉亮起來;但如果隻是硬擠出來的笑容,那麼嘴巴應該是緊閉的,眼睛和前額也不會因笑容而牽動。一個不牽動整張臉的笑容,則是欺騙的信號。

極細微的表情常常是我們識別謊言的關鍵。一個更為複雜也更為普遍的現象是:說大話唬人。當一個人感到他那偽裝的表情失敗了,通常情況下,他還會用微笑迅速將其掩蓋。而有些人則通過說大話唬對方來隱藏其內心的真實情感,它保持的時間比表情發生細微變化所持續的時間要長。

通過身體語言識別說謊者

敷衍的語言和偽裝的表情可以掩飾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身體語言卻會泄露你的秘密。對於一個解讀身體語言的高手來講,身體語言沒有任何秘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