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營圈子(1)(1 / 3)

沒有經營就沒有有效的圈子可用

有人說,生活就是鑽圈子。試想,哪個人沒有幾個生活圈子呢?親戚圈、同學圈、鄰裏圈、職場圈、興趣圈……那些和你有著共同利益或與你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正組成一個又一個圈子,包圍著你,影響著你。善於經營的人,圈子帶給你的是快樂和方便,安全和滿足,成功和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經營的意識,這一切將遠遠地離開你,你會變得一無所有。

一,一生需要經營的五種圈子

1.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個總稱,是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群人的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所以,“朋友”一詞的內涵很豐富也很含糊,它甚至包含了所有的社會交往。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會有不同性質的友情。

閑人為耍為玩,因此玩出了一大堆的牌友、酒友、釣友、文友、書友等;商人為撈為賺,奉行“有利時就來,無利時就走開”的交友原則,因此隻與財大氣粗者為朋,隻與掌握權力者為伍;有錢人為名為官,窮苦人為吃為穿,所以便有了互相利用的朋友,關鍵時刻賣友求榮的“朋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搭車”式朋友,利益分配不均反目成仇的朋友;或先是趨炎附勢,後是樹倒猢猻散的朋友……

當然,朋友也有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佳話;劉備、張飛和關羽桃園結義的慷慨;荊軻與燕太子丹易水送別的悲壯;蘇軾與黃庭堅良師益友的情懷;毛澤東與柳亞子詩詞唱和的豪邁……

總之,根據不同的目的,總能夠交到不同性質的朋友。

第一種朋友隻關注利益,所以進入圈子的人,除了友誼以外,很多是帶有個人目的。為了達到目的,很多事情,盡管不喜歡,很多人,盡管不想打交道,你也得硬著頭皮應付,因為圈內規則是大家慢慢製定的,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則,你隻得承受煎熬。

某醫藥代表,經常泡在業務圈內。這個圈子有個遊戲規則,即大家一起泡吧、一起策劃、一起製定攻守同盟協定。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他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回家。他也考慮離開圈子,但一想到離開圈子,自己很可能得不到最新的銷售動態,為利益所驅,他隻得硬著頭皮待在圈內。

第幾種朋友關注的是快樂。因為生活在利益圈內太累,有些人不免發展可以讓自己“喘息”的圈子。而這樣的善待自己放鬆心情的圈子,快樂的成分更多,譬如幾個女友一起利用周末美容、唱唱歌跳跳舞、搞搞家庭派對。

第二種是為了排遣寂寞。有些人入圈,純粹是因為寂寞,圈子內的溫情給你歸屬感。

第四種則是因為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馬克思、恩格斯因胸懷共同的誌向—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鬥,便一見如故,真誠合作了數十年。為了幫助馬克思進行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寫作,恩格斯放棄自己的工作,甘當馬克思的秘書和生活侍從,為馬克思奉獻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財。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又繼承馬克思的未盡事業,完成了《資本論》的寫作。由於他們精誠合作,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他們的主義蓋天下,他們的英名昭11月,他們的朋友情誼也將成為人類曆史上永遠的佳話。

那麼,作為一個有誌於成功的人,要交些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第一點,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

胡雪岩交朋友,官場上的,商場上的,洋場上的,黑白兩道上,三教九流中,無所不交,無處無友。比如劉不才,純粹是一個嗜賭如命的花花公子,一個規模不錯的藥店被他輸得精光在別人眼裏,他絕對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敗家子,甚至連他的侄女芙蓉,都認為他三叔“除掉一樣吃鴉片,沒出息的事情都做絕了”。但胡雪岩看到的卻是他的另一麵:第一,他賭得再狠手上的幾張祖傳秘方卻不當賭注押上,這說明他心裏頭存在著振興家業的念頭;第二,雖然吃喝嫖賭樣樣都來,但是絕不抽大煙,這說明他還沒有墮落到自暴自棄的地步。就憑著這兩條,胡雪岩不但看出劉不才有本事,也還有誌氣,“人雖然爛汙,隻要不抽鴉片,就不是無可救藥”,那麼他會玩便是自己用得著的地方。於是,胡雪岩讓他充當了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專門培養他用來和達官闊少打交道。劉不才果然不負眾望,成長為胡雪岩手下一名得力幹將。

孟嚐君蓄養門客有這樣一個信條,即無論有無本領,隻要看得上我孟嚐君的,盡管到我府上來求吃求喝。這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果然在後來的危險中,總有門客挺身而出,多次救了孟嚐君的性命。其中還有一則被傳為佳話的雞鳴狗盜助其成功逃逸的故事。可見,朋友猶如資本金,對我們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乃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隻有死路一條。

那麼交朋友有沒有什麼法則呢?我想是有的,一是最少是要真心,虛情假意交來的隻能是同樣性質的友誼。

二是要有時間去“泡”,據說這是時下最流行的“圈內人語”:“工作是幹出來的,鈔票是掙出來的,友誼是泡出來的。”

譬如:老同學聚在一起;老戰友互相走動;幹買賣的混在一起……盡管目的不一,想法各異,但中心思想都是為了發展友誼走到一起來的。確實,有了意向相對一致的圈子,彼此就有了誌趣相投的“朋友”,然後,朋友的朋友又會帶來更多的朋友,彼此那麼一泡,不相識的成了朋友,不相幹的成了夥伴。於是,懷舊的找到了知音,尋老鄉的碰到了知遇,覓商機的搭識了知己,友誼就這樣泡出來了醇味或異味。

其三就是要寬容、大度。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胸懷,交不到一個知心的朋友。隻有當你具備了容人之量,才能使朋友由衷地歸附和尊敬你,才能為你賣命。凡是小肚雞腸、心胸狹窄者,交到的朋友大多是泛泛之交,更不用說同甘共苦了。

孟嚐君是一個大度之人,因此網羅了像馮諼這樣足智多謀之人。

馮諼是一位春秋時期足智多謀而又頗有遠見的智者。因家境貧困而投奔到孟嚐君門下,曾幾次三番地試探過孟嚐君的容人之量。

他來到孟嚐君府的第一餐就是極其簡陋的飯菜,借此馮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故作發瘋地唱起來:“劍哪,咱們走吧,這裏沒有魚吃!”兩位門客聽到了,去察告孟嚐君,說:“有位新來的門客,嫌棄飯食粗糙,還大聲歌唱!擾亂了大家的正常活……”他們本還以為孟嚐君會非常氣憤,不料孟嚐君居然爽快地答應了馮諼的請求,吩咐門客說:“去,給他準備魚肉,令他受到食客的待遇。”兩位門客雖然認為他根本不該有這樣的貴地位,但又不得不為他準備豐盛的飯菜。於是,第一次的測試令馮諼很滿意,但日久見人心,馮諼準備再測試幾次孟嚐君觀察他到底有沒有耐心……

過了不久,他又似乎得寸進尺地唱道:“劍哪,我們回吧,這裏出門沒有車可以坐!”兩位門客又聽到了,都嘲笑他心想:“看這次孟嚐君怎麼懲治你!”於是察告孟嚐君,說:“這位不久前嫌棄菜品的門客又覺得出門沒有車坐!您說是不是過分了,這也……”門客還沒有說完,孟嚐君又說道:“準了去,給他備車,令他受車客一樣的待遇。”兩位門客更加不氣,但是還是為他準備了馬車。馮諼坐上馬車,拿著劍,在上哼著小曲,街上的人們都用不解的目光看他。他到他的朋友家裏,對他的朋友炫耀說:“孟嚐君收我為車客了!”他的朋友當然也很高興,兩人聊得非常盡興。於是,第二次的估測也令馮諼很滿意,但馮諼似乎認為這還不足以令自己為他效勞……

又過不久,馮諼又唱道:“劍哪,咱們回去吧。這裏沒有家的東西!”這次,兩位門客實在不耐煩了,認為他貪求還不足,於是,又禁告孟嚐君:“那位喜歡嫌棄的門客又嫌棄起來認為府上沒有養家的東西!您說他是不是……”孟嚐君說:“又怎樣?準了,給他養家的東西不就可以了。這個人哪,活著就應該盡全力令別人滿足,自己不就滿足了?”孟嚐君倒把兩位門客教導一番。兩位門客更加厭惡馮諼了,但還是照孟嚐君的意思侍候了他。

經過這幾次的測試,馮諼漸漸發現,孟嚐君是一位很大度很仁慈的君主,一定懂得怎樣愛護老百姓。所以,他準備用自己的足智多謀輔佐這位原本與自己素不相識的主人,令他更加成功,也盼望自己的聰明才幹可以為天下的老百姓排憂解難,令國家更加富強。

有一次孟嚐君讓馮諼去封地薛,向農民收租子。馮諼到了薛地,當著貧苦百姓的麵,一把火把債券全燒了,相當於說:各位貧苦的農民兄弟,今年你們的農業稅全免了!他還假傳“聖旨”說這是孟嚐君本人的意思。

馮諼回來複命。孟嚐君問:收上來什麼奇珍異寶?馮諼說:我看你的倉庫裏什麼寶貝都不缺了,唯獨缺乏“仁義”,所以就給你收回一堆“仁義”。孟嚐君聽了很不高興,但也沒有勃然大怒,而是對馮諼揮揮手說,算了算了,你下去吧。

事情就這麼巧,後來這孟嚐君落難如喪家犬般逃入薛地,薛地百姓簞食壺漿、夾道相迎,孟嚐君大為感動。馮諼對孟嚐君說,這就是我為你收回的寶貝——“仁義”。

孟嚐君門客之中,有個人十分愛慕孟嚐君的夫人。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嚐君,並說:“食君之祿,卻愛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夠義氣了,閣下何不殺了他?”孟嚐君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過了一年,孟嚐君招來那個愛慕夫人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處時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為先生覓到好職位。小官職先生又會不屑一顧,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衛君與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願替先生準備車馬錢幣報效衛君。”這個門客去到衛國以後,很受衛君的看重。

後來齊、衛兩國關係一度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衛君極想糾集諸侯進攻齊國。這時那個門客站出來對衛君說:“孟嚐君不知道臣無德無能,把臣推薦於王。臣曾聞先王之事,過去齊衛兩國君王殺馬宰羊,彼此立下盟約:‘齊、衛子孫,不得刀兵相向,若違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場有如此馬此羊!’如今大王約集諸侯,準備進攻齊國,正是違背先君盟約,同時也欺騙了孟嚐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計劃伐齊的事了!大王聽從臣的勸告也就罷了,如若不聽,像臣這樣不肖的,也會把己頸項之血濺在您的衣襟之上!”衛君於是打消了伐齊的念頭。

齊人聽到這件事,都讚歎道:“孟嚐君真可謂善於待人世,因此能夠轉危為安。”

2.鄉黨圈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脈資源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項羽入鹹陽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然後要回他的楚國老家去,有人勸他在關中稱王,他便理由十足地說了上麵這句話,被人譏為“楚人沐猴而冠”。

富貴了,就是要讓鄉親們看一看。這種炫耀鄉裏的心態,固然顯示出的是無大誌無見識,但是淺薄之中,還是能顯出對鄉裏的情意的。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其表現之一就是對同鄉人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學或謀生之時,這種同鄉感情就愈發強烈。

在大學裏經常可以見到有某地學生組織有同鄉會性質的“聯誼會”,有人覺得這些人落後狹隘,後來發現有些教師也參加活動,更感到不可思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那“抱成團”的宗旨確實給大多數同鄉帶去了“實惠”,解決了不少困難。後來,這種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幾乎到處都能見到。它的形式雖是鬆散的,但“親不親,故鄉人”,這種同鄉觀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在“對外”上要保持一致性。對內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對外則團結一致,抵禦困難和外來的威脅。

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曾國藩用兵隻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兩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裏,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的。正是同鄉之間互為特角,互為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曆史上的輝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幾乎所有商業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築不是徽商會館,就是晉商會館。會館者,老鄉交遊約會之館也。如今,一個人要外出創業,比如一個湖南人要到深圳創業,或者一個福建人要到紐約創業,老鄉眾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條件之一。這是近年來各地同鄉會風起雲湧的原因。同學資源和同鄉資源,可並稱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兩大外部資源。

另外,更多人更是把同鄉人等同於自己人。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掛。”韓德勤是江蘇洋河人,他當江蘇省主席時,那裏的百姓則說:“會說洋河話,就把洋刀掛。”

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當時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都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內到處都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隻有山西人會理財”……

蔣介石是奉化人,他倒並不在乎別人譏諷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衛長多用奉化人,如俞濟時、蔣孝先等,而侍衛官則幾乎一律是奉化人,因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書中,有9人是奉化人,是不是隻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鄉可信;奉化並不出武夫,也不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區,但國民黨軍界裏,奉化出過55位將軍(其中中將以上20人),這種“人傑地靈”,與蔣介石的提攜不無關係。在一個地區中出過一個顯赫人物,往往就會帶出一大幫。到了近代,這個現象似乎特別明顯。大批的同鄉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勢力圈之後,這個地方自然要被說成是“人傑地靈”。

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製約著用人製度,影響著用人之風。既然“人治”的痕跡還很深,任用人才還不得不靠少數人舉薦的形式,那麼出於保證行政效率,保證意見比較集中,一句話,保證權力不被其他勢力所威脅,任用同鄉就成為非常現實的事。隻不過這種做法的最終後果,是給時代打下“鄉黨政治”的落後的烙印。

曾有某人順便問起一位幹部的籍貫,不想問一答百,引出他一番自豪的陳詞,他掰著指頭數:某書記是我們縣的,某副省長是我們縣的,某廳廳長、某市市長、某局局長……都是我們縣人!一口氣數出百十個。

我們無意探討這種“鄉黨政治”的種種害處,也不想對借鄉情觀念拉幫結派的行為作深入的批判。引用上麵例子隻是想提醒大家:既然同鄉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脈資源態度,那麼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視它。最起碼可以為你在有求於人時提供一條“跑關係”的線索。對於同鄉關係,隻要不搞歪門邪道,沒有到“結黨營私”的程度則完全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不過,對於社會上流行的一些說法,如,“三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公章碗口大,不抵熟人一句話”,一些人以此為信條,成天熱衷於拉老鄉,找熟人,信奉庸俗關係學,不以為恥反而標榜“有能耐”。對此,則需要作一番反思了。

3.親戚圈

一個人的圈子大多都是造出來的,但親屬圈卻不用你去造你隻要一降生就肯定在這個圈裏晃悠。什麼七大姑八大姨,娘親舅舅,表親堂親,親家小姨,等等,最後也不知道怎麼鬧的說不準你還成了個誰誰的二大爺了。

有了這些親屬,就得相互幫助,特別是在過去十分注重宗族關係的年代裏,一個人的崛起往往伴隨著一個家族的隨之崛起。

楊玉環受寵,楊門一家隨之崛起;曾國藩得勢,曾家一下成為了權傾一時的名門望族;蔣介石做了中華民國的委員長,中國隨即邁入蔣家王朝時代。即使在宗族觀念逐漸淡去的今天,竟也仍然盛行“走後門”之風,這種後門其實是一種裙帶關係網,類似於我們所說的圈。利用家屬圈子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當然是不足取乃至應以為恥的,但如果能讓你的聰明才智得以展現,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這樣的“後門”倒值得一走。

不過,對於家屬圈,很多人是很有點情緒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親屬圈子中全都是些窮親戚,別說是幫助你,隻要不拖你後腿你就謝天謝地了;二是即使鳳毛麟角的有那麼幾個,卻是個遠房親戚,八竿子也打不著,加之往來不多,要攀上這門親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你現在的這種狀況呢?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有兩條捷徑切實可行:一是“認”,認幹爹也好,認幹娘也罷,拜個把兄弟也好,有的是方法。

《官場現形記》裏有一則描述說:瞿施庵的夫人瞿太太己是“臉上起皺紋的老婆婆”,“頭發也有幾根白了”,然而,居然好意思“情願拜在膝下”,認湍製台的年方18歲的幹女兒寶小姐為“幹娘”,做起這個小姑娘的“幹女兒”。她的小算盤是:“巴結上了這一門兒,少不得總要替我們老爺弄點事情。隻要弄得一個好差使,就有在裏頭了。”

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原是一介平民,毫無政治背景。但是,他卻十分乖巧,懂得自己想要有所成就,需要官場勢力,但是他並無官可靠,於是同樣想出了個“認幹爹”的招兒來!

丁德山以一個平民的身份,竟然能夠在東安市場後占一塊空地搭棚做生意,憑的是什麼?就憑這個“幹爹”—魏太監在後麵撐腰,有了這一層保護傘,他就放心多了。

而且,東來順善於運用“大樹法則”來經營自己的企業,真可謂招徠有術。許多來華訪問的外國總統、首相及國際知名人士,例如前美國總統尼克鬆、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大平正芳都曾專程前去品嚐東來順的涮羊肉。這些政治名流的光顧,更使東來順名聲大噪。那些慕名而來的食客們絡繹不絕,到此一飽口福。

除了認幹爹幹娘結拜把兄弟,婚姻也是攀親找後台的不二法門。

1927年12月1日,上海大華飯店舉行了一場世紀婚禮,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迎娶宋家幺女宋美齡,這段婚姻一直被後人視為政治婚姻。

有些學者甚至指出,假如宋美齡沒有嫁給蔣介石,她後來不一定享有政治上的聲譽;而蔣介石當年不迎娶宋美齡,也不一定獲得更豐厚的政治本錢。

但是,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的確有助鞏固蔣介石的權位。與宋美齡結婚令蔣介石與孫中山拉上了關係,並得到宋家成員的支持,在國民黨的高層鬥爭中占優。而且,宋美齡以流利的英語、靚麗的外表及老練的外交手腕,一躍成為蔣介石的最重要發言人及國民政府最重要的外交家。

在今天的中國,婚姻已經成了女性改變自己命運的主要途徑,工作好不如父母好,父母好不如嫁得好,“妻以夫貴”的內涵在當今社會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現實中演繹的一幕幕悲喜劇,不斷在提醒女性要變聰明,愛情隻是通過批發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一個漂亮包裝而已,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好的主顧,於是,許多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長期性的賣淫”(張愛玲語)。今天的女性在婚姻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傾向,即使是馬克思、費爾巴哈大約也會自歎弗如,至於許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在這個問題上的現實態度,更令人驚訝,仿佛她們已經經曆過了幾次婚姻。

所以,盡管現在的親情關係似乎已經縮小到三代以內。但是,要沾親帶故並非難事。有心者,事竟成罷了。

4.同學圈

公元3世紀,法晉留學印度,回國時他說,我的老師釋迦牟尼;公元8世紀,日本人阿倍仲麻呂留學中國,他回國時說,我的同學李白;公元20世紀,張五常留學芝加哥,回來後他說,我的學長弗裏德曼。看來,這些名人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一點:同學本身是資源,用時髦的話說,是人力資源;拉上過硬的同學關係,即為優化配置資源。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在我們研究的數千個成功者案例中,在許多成功者的身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同學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時代的同學,有的是大學時代的同學,還有各種成人班級如進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學。

小布什是耶魯的學生(他爸爸也是),國務卿賴斯是耶魯的,美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也是耶魯的。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國富豪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是小學和中學時的同學,一個是班長,一個是體育委員,後來兩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以後才分了家,分別成立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

在泰國,同學關係與戰友關係一起,是一個人出人頭地的基本要素。而且,泰國講究的同學關係是留學的同學關係,最好是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的同學。

同樣,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把持了日本最重要的公務員崗位。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夢想著金榜題名的無比快活,所以把改卷子的稱作“座師”,考上了,遞個門生帖,算是弟子,以後想平步青雲,這層關係是少不了的。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兼了100多所軍政學校的校長,弄得國民黨幾乎所有中青年軍官、幹部都成了他的學生,學生都團結在老師的周圍。

在今天的皖北、蘇北等地,縣市機關裏差不多地位的年輕人流行互相結拜“幹親家”,在仕途上互相提攜—這要叫曆史人類學家看了,肯定會將其作為社會關係取代血緣關係、成為主要人際關係的證據。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隻要能給人帶來效用的都是人生的財富。金錢能給人帶來效用,所以金錢是財富,但財富卻不止於是金錢。許許多多的東西,譬如愛情、友情、親情都能帶給人以效用,甚至是金錢所不可能買到的效用,所以同樣是人生寶貴的財富,有時甚至是高於金錢的財富。而同學之情因為純真,因為曾經傾注的激情,因為是理想種子最初萌芽的見證,因為是共同分享所獲得的知識的報償,所以往往成為人們心中格外珍貴的財富。上自偉人,下到普通百姓,可以說概莫能外。

試想一下,誰不曾有過崢嶸歲月,誰不曾有過風華正茂,誰不曾有過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放縱任性,誰不曾有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暢快淋漓,誰不曾有過“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清高自傲,誰不曾有過“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萬丈雄心?

誰能否認這些都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誰舍得下這些財富?

如《聖經》所言,這世上的財富會被蟲子咬,會鏽壞,會貶值,但同學之情卻可能經日月而彌珍。俄羅斯大詩人普希金歎道:“一切都會過去,而一切過去的都會成為美好的回憶。”同學因分別而懷想,淡忘的是不愉快的瑣事,留住的是想象中的美好,時代愈久遠,同窗之情誼愈如陳年老酒一樣散發出清香。

不過,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所謂“同學少年”不止是橘子洲頭的一段懷想,或一張發黃的畢業合影,同學還是具有共同知識、共同文化、共同背景,在這個相互競爭的世界上所十分稀缺、難得的人際網絡乃至於有可能成為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成為事業上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加油站和發動機。君不見,當年黃埔軍校的同學共同舉兵北伐、浴血奮戰,曾創造出中國曆史上一段難得的輝煌嗎?君不見,今天的“同學會”、“校友會”盛極一時,恰是因為商業時代、網絡時代合作博弈呼喚出的強大需求嗎?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位同學家庭有困難,結果八方同學伸手來支援。但同學之間的幫助並不僅僅是送物送錢。遞個信息,介紹個關係,給個機會也許是更多、更實惠的互相幫助呢!同學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從哈佛商學院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到林林總總的商學院,這些商學院學生最看重的難道是一塊牌子、幾門功課、幾十個學分,以及最後到手的一張文憑嗎?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實際上,這些聰明的學子削尖了腦袋往裏衝,真正看重的是那裏麵早已聚結成的強大的商界關係網啊!不信你可以去測算,不同商學院學費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不同關係網的價值來決定的。

“同學少年”的網絡如此有威力,以致有的時候,這張網並不需要真的搬用,隻是用一下“聲譽”或者說“品牌”也就OK了。

可想而知,同學人多勢眾,其中總有成龍成鳳的,而能夠“一榮俱榮”,無形資產可免費使用,同學的神通也就成幾何級數增大,具備類似“共濟會”的某些相互保險的作用了。

總的說來,同學是人生難得的財富,是人世間十分稀缺的人際網絡,是可供借鑒與學習的對象,是可資更加了解自己的參照係。

5.老師圈

找一個好老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祖出世轉法輪,通俗來講就是“認真提攜了不少人”:十大弟子、1250常隨眾……如果你生在春秋時代,能有幸拜在孔子門下,成為中國最大聖人的弟子,天天和72賢人把臂同遊……如果你生在隋代,能拜在文中子門下,你的同學中有魏征、房玄齡、李靖等一班大唐開國功臣……南懷瑾先生講課,受教之人冠蓋雲集:國民黨大佬如何應欽、顧祝同、蔣鼎文、錢大均及楊管北等人都前來執經問道;周宣德、葉曼、張尚德等名流均登堂參禪;台灣島內許多著名教授、重要政治人物,如劉安祺、馬紀壯、蕭政之等人都入室聽講……

師父也是富貴的敲門磚。韓愈自稱得了孔子、孟子的道統,這個靠寫墓誌銘發家的大作家就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壇大聖人了。宋代的朱熹等人也自稱接過孔子和孟子的道統香火,身份就立馬不同了。世俗重視純正的血統。在武林門派裏講究嫡傳,又重視掌門人。在西藏密宗的流傳裏,重視“心子”。

老師三言兩語的點撥,可能會令學生一輩子受益無窮。老師的門生故舊,桃李遍天下的關係網也會令學生一輩子受益無窮。“學閥”在學術界、文化界,差不多跟軍閥一樣厲害。老師教化頑愚,從事的是偉大的樹人事業。師道尊嚴,從孔子、佛祖的教化,可見師道的尊嚴和偉大。父母生我肉身,師父生我法身,都是無與倫比的恩德。筆者的父親以前就是一個非常成功、非常好的中學老師,曾經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命運,有的學生認為,他是那個地方的“孔夫子”。

明星們、名流們也需要導師。足球明星巴喬治療肉體創傷的辦法是:讓內心忘卻身體的痛苦。將滿20歲時,巴喬和佛教走到了一起,而他的佛法導師是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日本人池田大作。巴喬總是說:“池田是我的英雄。”“功夫皇帝”李連傑的佛法導師是藏傳佛教密宗的羅貢桑仁波切。李連傑說是“中國星”老板娘陳嵐啟發了他:有一回,兩人坐飛機遇到險況,大家嚇得半死,陳嵐卻哈哈大笑:“既然得死,還不如哈哈大笑地死。”不久他便和陳嵐阪依佛教。

美國的彼得?聖吉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一書。短短幾年內,該書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刮起一陣陣“學習”和“修煉”的風潮。彼得?聖吉也被稱為繼彼得?德魯克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很有意思的是,彼得?聖吉有一個中國老師,那就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股神”巴菲特師從本?格雷厄姆和戴爾?卡耐基。在大學期間,巴菲特閱讀了本?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之後,“就像找到了上帝所在”。為此,他大學一畢業就隻身來到紐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師從他敬仰的本?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被認為是金融分析的開山鼻祖,他為擇股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在此之前,它與賭博這門偽科學幾乎毫無差別。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巴菲特如饑似渴地鑽研著格雷厄姆的理論。後來,他又在戴爾?卡耐基的課上學到了在大庭廣眾之中談吐自如的本領。格雷厄姆和戴爾?卡耐基教會的本事使巴菲特最終成為一代“股神”。

6.職場圈

所謂職場圈,其實可以算做一個四位一體的圈子,它是上司圈、同事圈、下屬圈和客戶圈的集合體。圈子不同,經營方式也略有不同。

職場的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到你的事業和前程,所以是最直接的、最密切的、最重要的圈子資源,任何人都不能忽視它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職業圈子的經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如何來經營呢?下麵,我們就具體地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1)經營上司圈,要投其所好

在與上司交往的時候,要根據上司的性格特點和好惡,對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作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贏得上司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上司才會有興趣深入了解和考慮你的才幹,並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

馮天舒為人熱情大方,很善於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調到一個新單位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應該如何贏得主管的好感和賞識。在作了一番調查後,得知主管為人保守他就毅然舍棄了長發、牛仔等時髦裝扮,而以循規蹈矩的形象出現在上司麵前。

在初步贏得上司的好感後,馮天舒充分發揮自己熱情、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的優點,主動與主管交往,建立朋友般的友誼。馮天舒並不是經常圍著上司轉,而是設法去順應上司的性格特點。

他的主管有一個最大的愛好—打乒乓球,於是,他就苦練了一段時間的球藝,然後頻頻在主管常去的一家俱樂部露麵並每次都和主管一起對陣、切磋球藝。在球來球往中,主管與馮天舒成了一對好朋友。

經過一番交往,上司水到渠成地了解了馮天舒身上的優點和才能,在工作中對他予以重用。馮天舒投其所好與主管交朋友,出色地把自己推薦給主管,從而贏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由此可見,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不僅是一種求人辦事的手段,更是一門高超的處世藝術。

(2)經營同事圈子,要不失恭敬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一生都在與同事打交道。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與同事友好相處。

同事之間朝夕相處,可謂低頭不見抬頭見。時間久了,彼此都很了解,說話辦事全無初識時的拘謹與認真,這也是很自然的。但也不能認為天天見麵,相互很熟悉就可以隨隨便便不拘小節,失去恭敬。同事畢竟是同事,彼此間要恭恭敬敬這是保持良好的同事關係所不可缺少的。

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人的天性。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十分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切忌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同事的自尊心。

某公司人事科副主任沈全祥是一個性格高傲、目中無人的人。在公司裏,他對同事或下屬說話總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把人放在眼裏的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