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知道,圈子既有利,也有弊,圈子的利讓進駐圈子之中的人們功成名就,喜笑顏開,而圈子之弊端,卻又如旋渦一般,圈住了一個又一個人,罩住了一顆又一顆心。所以,女口何運用圈子頗令人頭痛,作為一個圈子中人,怎樣才能在圈子中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呢?在這本書中,我們給大家普及了很多相關的知識,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裏,我們總結了部分成功人士的圈子經營之道,以供朋友們借鑒與解讀,從而更好地利用和開發好自己的圈子。
一,古代紅人的圈子經營術
1.劉邦互補的團隊圈子
是英雄,何論出身;顯本色,無拘滄海。
在反秦的諸路義軍中,劉邦應算得上是個異類。他早年間的生活狀態早就被史書故事中各類琳琅滿目的傳說所掩蔽掉、神聖化了,但無論怎麼演義,劉邦作為一代梟雄,他日後的成功因素仍能從早年間底層生活的一些蛛絲馬跡中看出來。
古往今來,社會的主流意見都把善於學習當作是人生成功的依托,但劉邦顯然不在此列,他在遺書《誡子書》中還大言自己“自喜謂讀書無益”的觀點,而在他那個時代,不僅他是如此,連他的老對手項羽也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劉邦雖然不讀有形的書,他在生活中卻非常很愛讀另一種無字的書—廣泛結交擁有各種能力的人才,不斷培養自己社會交往的能力,在他看來,術業有專攻,結交一位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要遠比去讀同樣多的書、行同樣遠的路要更有用。因此廣結人緣、擇友而交,也是有效的延伸自己能力的方法。早年未遇時他便結交了蕭何、曹參、夏侯嬰等當時社會上的英傑為羽翼,後來在起義過程中又發揮善於挖牆腳、招攬人才的特長,幾次三番通過種種手段籠絡來張良、韓信、陳平、酈食其等一大批各具特長的人才死心塌地為自己打江山。到了和項羽進入相持階段後,他又成功策反項羽的親叔叔項伯為自己效力,為了開辟第二戰場牽製項羽的力量,還成功說服了老盟友、拒野澤的水盜首領彭越最終加入自己的陣營,策反了項羽集團最為重要的一支力量九江王英布集團。在任何時期、任何處境下,都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在人才上的所需和所缺,進而通過吸納人才、借腦謀勢的方式不斷充實自己的力量、修正完善自己的計劃完成由弱到強的蛻變,這正是劉邦在秦末漢初時期最為漂亮的心術之法。
蕭何是劉邦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位朋友,作為漢興第一功臣,他和劉邦幾十年亦師友、亦君臣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正如日後能從萬馬千軍中看出韓信的將才一樣,蕭何識人的眼光也堪稱一絕。而在他的一生中一共發現過兩位對中國曆史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一個是韓信,另一個則是最初沒有任何背景和能力的劉邦。
蕭何起事前是沛縣的主簿吏,相當於常務副縣長。他個性謙和,擅長調停糾紛,由於主管過經濟、人事的工作,在基層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實踐工作經驗。日後的事實證明,這些經驗及他寬厚長者的姿態使其在劉邦集團中一直是不折不扣的靈魂人物。當沛縣縣令在反叛與效忠秦庭的矛盾中時,蕭何審時度勢發動兵變,推舉當時亡命於鄉野的劉邦進城主持工作;當劉邦被項羽貶斥為漢王羈泊於蜀地,屬下將領大批逃亡、氣勢一度消沉之時,蕭何不僅不離不棄,還舉薦了不世的將才韓信並充分發揮了蜀地未經戰亂經濟基礎較好的有利因素,使劉氏集團再次煥發出活力,僅用半年時間就東山再起;而當劉邦與項羽陷入艱苦的持久戰狀態時,又是靠著蕭何卓越的組織能力才得以從後方源源不斷地獲得補充力量,在規模空前的消耗戰中最終贏得勝利。而在秦末時,蕭何是一縣的長吏,在當地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而劉邦隻是一介布衣,蕭何卻能放下身份去傾心結交,又能主動舉薦、提拔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和連帶關係的劉邦出任亭長,後來到秦末起義時,又是蕭何首倡讓劉邦領導翻身做主的沛縣人民與秦庭對抗。作為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的主篆,他能從各個渠道發現人才,而劉邦和這些人才相比,無論是修養還是能力,軟硬實力都要遜色得多,而蕭何為什麼如此提攜幫襯劉邦,甚至一直對這個表麵上看起來能力遠遜於自己的“流氓”忠實不二呢?
作為對劉邦性格的總結,《漢書》及《資治通鑒》都是這樣描寫的“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翻成白話,就是人緣好,愛幫助人,心胸開闊,性格豁達。寥寥幾字看似簡單,實則高度概括了劉邦日後走向成功道路的性格基礎。而這些也正是劉邦吸引蕭何、曹參等本來位置比他高的人最終倒向自己一邊的重要因素。站在當時蕭何的立場上,我們可以發現當年的無名小輩劉邦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大眾中脫穎而出走入當時蕭何、曹參等人視野的。
一次,沛縣縣令的老朋友、在江湖上享有盛譽的呂公來沛縣定居,自然受到當地官吏的熱情歡迎。因為前來慶賀的人太多,為了給呂公湊一份豐厚的安家費,不知是誰想了個用價格杠杆來控製人流的餿主意:讓蕭何把住大門口,隻讓那些賀禮超過千錢的客人登堂入室,與呂公、沛令等人一起用餐。當時小米一石(60公斤)隻值30錢,千錢的價值相當於2000公斤糧食,約合現在的一萬元人民幣,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一筆巨款了,身為一介亭長的劉邦和堂下的眾多小官們一樣,自然是無法拿出來的。但劉邦顯然對此做法不滿,更不想錯過這個結交朋友的露臉機會,於是大搖大擺走上堂前高聲喊道“賀錢萬”。搞得負責迎賓工作的蕭何轟也不是,迎也不是。好在呂公對劉邦一見傾心,不僅迎為上賓,引為忘年交,還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劉邦做夫人。劉邦此舉不僅讓呂公驚訝稱奇,也讓自始至終目睹了事件的蕭何在自歎不如之餘也對其刮目相看。按常理出牌,是蕭何等體製之內人士的常識,在他們看來,巴結好頂頭上司的老朋友自然有益於自己的仕途,所以會想出賀錢過千才能入堂的辦法來取悅呂公。但豁達大度、不按常理出牌則是劉邦的本色,本著交友目的而來的他本無意取悅坐在堂上的全縣大小文武官員,又想嬉辱一下這個認錢不認人的“名利場”,於是才上演了這出“賀錢萬”的好戲。也難怪,英雄本色,何必非要在滄海橫流之際才得以顯露呢?
劉邦的亭長工作是在最基層的,平時所接觸到的都是征租催糧、押送壯丁一類的苦活。從當時情況來看,全國有那麼多大工程在開工,天文數字般的人力財力物力都要靠千千萬萬個像劉邦這樣的小亭長來負責,處在這個層麵上的亭長們要靠平凡又艱辛的工作是很難出頭的,更難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劉邦顯然不在此列。事實證明,他無論是當亭長還是當皇帝都不是一個注重形象的人,日後甚至還曾做出過把帽子扔地上自己邊往裏撒尿邊破口大罵帽子主人的模事,但他在平凡工作中卻極為重視樹立自己特立獨行的形象。他腿上長有72顆黑痣在現代醫學看來,這大概是屬於色素沉積的病症,但在迷信盛行的古代,這就成了他在眾人麵前炫耀自己“生有異相”的資本。除此之外,他用削好的竹片做成一頂造型奇特的帽子,每天一上班就戴在頭上,無論是去抓盜賊還是押送壯丁去服搖役均以此作為他不同於芸芸眾吏的招牌、標誌。作為亭長們的長官,蕭何、曹參等人聽多了、看多了,自然會對這頂帽子的主人也會產生一種相對於其他諸吏更為深刻的印象。由此聯想到時下很多報刊文章上所記載的那些大款巨商們從平凡走向財富頂端的發家史,看來有時伯樂的垂青就在於一個眼神,一個舉動,一點點看似平凡的特立獨行之處。
當然,劉邦最讓蕭何等人看重的優勢,還在於他在社會底層擁有蕭何等人所不能及的雄厚的群眾基礎,日後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中至少有一大半都是劉邦年輕時得以結識的社會底層人士。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秦朝立國16年,完全斬斷了社會精英階層自主上升的道路,大量能人異士、有錢有根基的就像項梁叔侄、張良一樣轉入地下從事反秦事業,沒錢沒勢力的就埋首民間,等待機會的到來。所謂“公門之內好修行”,劉邦作為一個工作在基層負責催糧捕盜的亭長,與這類人打交道的機會無疑要比坐辦公室的蕭何等人多得多,而劉邦在任用人才的過程中,其慧心獨具的用人之術也是蕭何等人所難以企及的。
樊噲是劉邦集團中著名的猛將,他一生在戰場上殺敵176人,俘虜288人,單獨統兵作戰殲滅敵軍七部,克城五座,平定六郡52縣,不僅如此,他還是劉邦集團中不可多得的忠心直諫之人。劉邦入關滅秦時曾一度沉醉於宮廷生活的紙醉金迷,樊噲第一個站出來批評劉邦的短視行為;鴻門宴上,劉邦危在旦夕,又是樊噲破門而入,用正氣和勇武震懾住了項羽保護了劉邦。這樣一位萬人敵式的大將,在秦末時僅僅是沛縣一個“以屠狗為事”的屠夫。除此之外,曾在秦末漢初的戰場上苦戰數十場、平定五郡79縣,後又在劉邦去世後果斷粉碎了呂氏集團篡權陰謀,為保護劉氏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周勃太尉,在劉邦當亭長的年代裏隻是個編織草席的手工業者。彭城之敗時,被項羽打得大敗的劉邦,賠了夫人、丟了父親,讓夏侯嬰駕車帶著自己和一對兒女隻身出逃,為了躲避追兵、輕裝跑路,作為親生父親的劉邦連親情也不顧了,幾次把親生孩子推下車,是夏侯嬰拚著性命才救出了劉邦的兒女。他寧肯違反頂頭上司的命令,冒著自己和上司被追兵截殺的風險也要停下車去救人,這樣的大義大勇比起斬將攀旗的尋常戰功更顯難能可貴,而夏侯嬰這樣一位對漢室江山有著再造之恩的忠勇大將,在秦朝隻是沛縣縣令的車夫。
良友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劉邦的慧眼獨具:從社會底層中發現這些人才,在交往中增強他們的信任度,再讓這些流落在民間的人才在追隨自己的過程中都能激發起各自的潛能,立下不世的功勳,這些想必才是劉邦當亭長時最主要的“工作”。而有道是“一個好漢三個幫”,古往今來那些大喊著“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挺身而出的草莽英雄們,不都有一幫能幹的部下哥兒們來幫襯嗎?相比之下,劉邦在讓這些患難之交為己所用的過程中最為難得的是,讓這些單方麵能力都遠超過自己的朋友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的同時,最終還都能保有各自獨立的人格,在關鍵時刻敢於站出來糾正自己作為決策者的錯誤,而不是變成自己權力飄升後唯唯諾諾的奴才,這才是劉邦用人心術中最為可貴之處。而為了結交這些朋友、營造這種氛圍,當時僅僅是一個亭長的劉邦顯然是下了大工夫、大力氣的。
《漢書》中認為蕭何等人之所以公推劉邦為起義首倡者,是出於顧及自己身家性命,擔心起義失敗秦朝勢力反攻倒算的顧慮,但依秦法,無論是脅從或首倡謀反都是死罪。既然橫豎都是一死,才能、職銜都遠超劉邦,並在殺死縣令後己掌握了全縣財權兵權的蕭何、曹參完全可以吃掉劉邦的隊伍自立門戶或者直接找實力更強、兵鋒已至縣界的陳勝集團尋求保護,這兩種方法在當時的情況下都不失為上策,但兩人在很快的時間裏便做出了擁戴劉邦的選擇。因此筆者認為,劉邦平時表現出來的特立獨行和性格上的雍容大度、社會關係上的三教九流無所不交,這些有利因素才是蕭何、曹參等人放棄自己的野心擁戴這位昔日的下屬獨立門戶的重要原因。
2.宋江的人脈關係學
《水滸》中的宋江,長得其貌不揚,麵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這樣一個人,為何能在人才濟濟的梁山泊108位好漢裏麵坐穩第一把手得到所有比他有能力、有智慧、有才學的人的無比擁戴呢?宋江無別的能耐,隻有一項大資本,他善於與人相處,宋江在梁山泊裏有一個外號叫“及時雨”,他經常主動幫助別人,而且出手大方、仗義疏財,擁有廣泛的好人緣。
大家或許會奇怪,古今的蓋世英雄總是臣服於一個其貌不揚的領導之下,如關羽張飛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擁戴,李逵武鬆魯智深吳用對宋江的鼎力支持。像劉備宋江二人,論武功不如關羽李逢等手下武將,論智力也難及軍師諸葛亮和吳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為何反讓群英心悅誠服,甘受驅使呢?
且看宋江平日的所作所為就知端詳。宋江是因為殺了閻婆惜才逼上梁山的,閻婆惜受他捐助,才有了錢給父親安葬,出於感恩嫁給宋江卻又忘恩負義,才有了宋江殺她的公案。宋江怒殺閻婆惜前,正在賣湯藥的王公那兒喝“醒酒二陳湯”。王公對宋江感恩戴德,因為宋江許諾給他買送老棺材。這些擺攤唱曲的下層人和宋江非親非故,遇到了困難,宋江總是解囊相助。這些小恩小惠不僅收買了受助人的心,更使他及時雨的大名遠揚四方。給他的社會交往,廣結好友打下了良好基礎,到了梁山泊之後,更是這種處世方式將他逐步推向領袖位置。
宋江在細節上做文章,正中對方的敏感點,比如,他在和李逵初次相識喝酒時,注意到對方的豪爽,就讓酒保給李逵上大碗做酒杯,使得李逵喜出望外,說他了解自己的性格。這讓筆者想起了曾在一個公司做經理助理的好友,那個經理公事和她一起吃飯時,總是記得點一個她喜歡吃的鬆子玉米,就是這個細節讓我那好友無怨無悔地為他付出了五年,加班不加薪也從不抱怨。做人做到這種境界不失為高手——心理學高手,琢磨著對方的心理做事。
宋江在說服王矮虎放掉搶來的知寨家眷後,不忘自己答應給王矮虎找媳婦的諾言,後來有心讓父親收了美女“一丈青”扈三娘做幹閨女,讓她以宋江妹妹的名義嫁給了王矮虎,曾對宋江壞他好事暗自不滿的王矮虎豈能不感恩戴德?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宋江的處世原則正是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你沒錢買棺材,好,我就給你買,你愛喝酒,我讓你喝個痛快,你好色,我這兒美女侍候。這等攻心策略誰能拒絕得了,都美滋滋地甘受宋江糖衣炮彈的攻擊,好不快活?
所以在晁蓋死後,盧俊義活捉了射死晁蓋的史文恭,宋江也列舉了三件不如盧俊義之處,在相貌方麵,宋江身材黑矮;盧俊義,外表堂堂。論出身,宋江出身小吏,是犯了死罪的在逃犯;盧俊義生在富貴之家,長有豪傑之譽。論能力,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盧俊義不僅能力敵萬人,而且通今博古。如此這般,不管按晁蓋的“但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不揀是誰,便為梁山泊之主。”的遺言,還是按照兩人的綜合素質比較,梁山泊領袖都應該非盧俊義莫屬。但為什麼盧俊義寧死不從?他很聰明,他知道,若想立足於梁山泊,就不能與宋江爭風。權力所屬即便按照硬件分配到了盧俊義之手,也定長久不了。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盧俊義天時地利固然不錯,卻缺少宋江具備的最重要的“人和”。20世紀的卡耐基指出,人的成功15%取決於個人的能力,而占更大比例的85%則取決於他的人際關係。這個道理,宋江在宋朝就已熟諳深曉,並付諸實施,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看宋江和盧俊義退讓之時,眾人的反應。吳用直接推舉宋江為首,“黑旋風”李逵更是跳出來威脅,宋江不做領袖大家就散夥,武鬆、劉唐、魯智深都出來做了挺宋的發言。這幾個發表意見的正是代表了廣大的梁山泊群眾的意見,吳用是“頭領,軍師,法術師”三大領導班子裏的,李逵是戰鬥主力,劉唐是“智取生辰綱”七人組的代表,武鬆、魯智深是來自二龍山、少華山等別派人馬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