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 (1)
第一周 修身自愛,得意也不能忘形
寵辱若驚——永遠保持戒懼之心
道德經箴言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經》第十三章
譯文: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於對身家的珍重。
身為一個管理者,如果得意若驚,失意若驚,不懂修身涵養的重要,不知自重,不思固本,隻圖提取眼前功利,不僅難以成功,反而可能危害自身。
1999年5月4日,青島團市委邀請張瑞敏給青年人寫一個網頁序語,張瑞敏寫了一句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 他是這麼寫也是這樣做的,海爾發展今天正由於他永遠保持一顆戒懼之心。
有一次在美國,因為種種原因,海張瑞敏與一家大公司接觸後發現雙方難以達成合作。這時候,對方提出了頗具威脅性問題:“如果我們在大陸另選擇一家企業合作,將來的實力一定會很強大,難道你們不怕受到衝擊嗎?”張瑞敏微微一笑,他說:“我想引用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的一句名言回答您:‘我們現在唯一害怕的隻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不可忘形,正因為我們一直都有戒懼的心理,所以我們除了自己,不怕別人。”
浮躁是當世最大的痼疾,無數的人都解不開榮寵與羞辱、得意與失意的結。有時,看似安穩的狀態也孕育著危險,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長久的安穩狀態很可能卻隱藏著某個重大危險。所以管理者不可有有輕鬆警惕,心安理得的時候,當企業安於現狀的時候,當企業不思進取的時候, 當企業失去創造力的時候, 當我們富有後對窮人失去悲憫之心的時候,危險時刻都有可能來臨.。
因此,管理者必須保持自己的創造力,必須不斷努力, 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必須時刻保持戒懼之心,才能走得更遠。
另外,管理者還要具有深思熟慮的特征和沉著穩健的風格,要表現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風格,並且有層次地一浪高一流,一環套一環,最後才形成正確的決策。這種決策還能打破常規性思路,朝著大家不敢想的地方去想。這樣,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的佳境。
行動指導
在工作中,如果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
去彼取此——抑製欲望的膨脹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舍。
在現企業管理中,我們需要有一種放棄欲望的清醒。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私欲誤人誤已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不要仰仗父親的勢力,做事就不謹慎,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
林則徐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在閱讀林則徐生平時,我們發現他們贏得的第一個勝利就是贏了自己……自律居一切之先。所有偉大的領導人都知道,他們最重發的責任就是自己的訓練和個人的成長。如果他們不能領導自己,就不能領導別人。領導人永遠不可能領導別人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因為,除非他或她自己先在範圍內巡行,沒有人可以在其間巡行。
一個偉大的領導人可以領導一個偉大的組織,但唯有領導人願意為成長“付出代價”,才有可能成長。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偉大的意誌不僅善於期待並能獲得某種東西,而且也善於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拒絕某種東西。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機器,沒有抑製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