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二) 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 (3)(1 / 3)

(二)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 (3)

聰明人為了實現內心的遠大抱負,當處於不利狀態時常能忍受巨大的屈辱和磨難,以求得最終的勝利。在如今這個比較浮躁的時代,要想成大事就更需要有這種精神。

行動指導

表麵上的退步其實換取的是更大的進步。有進有退,能屈能伸,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有些時候你的姿態越低,將來你反彈的高度就會越高。

“聖人為腹不為目”——企業管理者要堅守原則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原則,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得堅守的底線,這是每個企業家立業的根本。

多年前,史玉柱曾在一夜之間成了“首負”,欠債上億,窮到了連打官司的錢都沒有了,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信誓旦旦地說:“即使巨人破產,我個人也還要還老百姓的錢。”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國法律製度還不完善,公司法也尚未公布,要他鑽法律空子的話,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但是史玉柱卻堅守了自己的原則,他第二次匆忙創業抱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還錢,把那1.5億的舊債還清。他跟手下人說,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還錢,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我現在年紀還不算大,還想再做點事,不願背著這個汙點,除非我自己將來甘心隻當個小老板。

聯想創始人柳傳誌對史玉柱的還債行為也抱著一種很欣賞的態度,他說:“當史玉柱做腦白金賺了第一桶金以後,忙著要還賬。當時對這點我真的還是認同,而且覺得也很不容易。摔了跟頭的人,甚至餓了肚子,知道錢有多金貴,拿到了這個錢以後,還想到先把該還的債還清,然後再重新起步。我覺得他就有做大事的這種潛質。”

史玉柱還了債,表麵上看是虧了1多億,但回報他的卻不止1個億。因為這種責任和信用不僅贏得了下屬的信任,也贏得了合作者的信任,可以更輕易的找到合作夥伴。現在史玉柱的公司到銀行貸款,銀行根本不用他們抵押。他們說隻要史玉柱在,隻要史玉柱簽字,就可以貸款給他們。

行業低利潤的大趨勢無法避免,但是如果因為利益觸碰了絕對不能碰的原則,隻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麵對著眾多的受害者,企業家始終難責其咎。有的原則是必須得堅守住的,史玉柱就是一個榜樣。

史玉柱抱著還錢的原則崛起了。牛根生在經曆了這次差點被收購的刻骨銘心記憶也吸取了不少教訓,他的蒙牛也開始起死回生了。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在這個被網絡摧平的世界裏,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公開而透明的,尤其是備受關注的企業家。隻有誠心實意地“為腹不為目”,堅守企業的道德底線,你的“企業公民”才能名聲越來越好,勢力越來越大。

企業家分兩種:一種是為“目”,為了賺錢,為了名車豪宅,為了前呼後擁;另一種則是為“腹”,為了內心的成就感,為了實現人生價值,為了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前一種企業家會顯出“逐利”的本性,甚至明目張膽地說“企業不賺錢是最大的不道德”;後一種企業家則更多地強調社會責任,努力把企業當做“企業公民”來經營。後者顯然更值得推崇,這類企業家及其帶領的企業是現代商業文明的支柱。

責任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至高無上的生存法則。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社會責任絕不是說說而已,它也應該有嚴格的執行標準、執行準則。

行動指導

作為社會基本成員的企業、個人,都應該做好迎接由於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種種不適應的心理準備,同時也應該竭盡全力、力所能及地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第三周 堅守自我,不為外物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