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月 管理者的自律之道 (4)
凡不屬於機構的宗旨和使命的對社會、經濟、社區和個人的各種影響應維持在盡可能低的程度,最好能予以消除。不論這種影響是在機構內部的,對社會環境或物質環境的,都是愈少愈好。企業管理者應當從三鹿集團的覆轍中得到教訓。
一個企業不但要追求盈利,更要承擔社會責任,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對社會責任負責。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一個不健康的企業,是一個品質低下的企業,是一個短命的企業;一個忽視社會責任、缺失社會良知的企業和企業家,最終要被社會所拋棄。
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某位官員位高權重卻沒有什麼影響力,有的隻是權力,而一個平民百姓卻可以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究其原因,道德品質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品質是構成領導影響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領導影響力,必須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
行動指導
企業是管理者經營的,可以說,企業公民的道德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企業社會良知的缺失。尤其是管理者更要加強道德修養的提高和完善,往往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是毀了一個企業多年的奮鬥曆程。
“我有三寶”——仁愛、節儉、三思而行
道德經箴言
原文: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條基本的行為原則,把持它以保證大道得以貫徹執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
古人雲:“成由勤儉敗由奢”。管理者不加以借鑒,就不可能把企業經營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見一個窮人很可憐,發善心願意幫他致富。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貧窮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開荒,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付諸了行動,隻是當他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窮人想,這樣下去還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付諸行動,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他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隻剩一隻雞了,窮人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地送來種子,赫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窮人如果節儉一點,熬過一段時間,等糧食收獲以後他就能渡過難關,擺脫貧窮。
在企業管理中,由於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存在,管理者很難預想到在哪個階段會碰上災難、打擊,所以為了應付這些事情,每個公司都要準備一定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節儉是大多數成功企業家共有的特點,他們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有錢就好好規劃,而不是亂花。省下手中的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老子視為修身“三寶”,接下來他解釋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也就是說,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這三寶也正是領導者品質的三要素。對待下屬慈愛,成本控製嚴格,凡事三思而後行,這樣的企業,怎能不經營地紅紅火火?
“慈”,也就是讓員工有“家”的感覺。中國人素來對“家”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不可割舍。“家”是人們渴望長久駐足的地方。而工作是人們不得不為之,如果能夠將企業塑造出一種家庭的感覺,讓員工在工作中也能給感覺到家一樣的溫暖,自然會更有歸屬感,也更願意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