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運籌帷幄的“資本論” (2)(1 / 3)

在美國股市上,沃爾瑪股票從上市到現在,每股分紅年年創新高,這是絕無僅有的奇跡。山姆·沃爾頓的經營理念出奇的簡單。1962年從他在家鄉本頓維爾市經營第一家超市時起,沃爾瑪就與“天天平價”、“滿意服務”這兩塊招牌結下了不解之緣。“天天平價”創出了沃爾瑪的規模優勢,因為采購量越大,廠商供應就越有保障,所提供的價格也就越便宜,這就使沃爾瑪處於了競爭的有利地位。但另一方麵,規模做大了之後,管理往往跟不上,就會出現混亂局麵,最後導致倒閉。特別是對零售業來說,能否將管理成本壓下來是企業的生命線。

山姆·沃爾頓經驗老到之處就在於他當年立下一條規矩——將一般性管理費用嚴格控製在銷售額的2%之內——並且至今仍不更改,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沃爾瑪1996年~1999年銷售量增加了78%,而庫存僅增加了24%。正是大規模和低成本構築了沃爾瑪的強大優勢。

沃爾瑪在全球27個國家開設了超過10,000家商場,下設69個品牌,全球員工總數220多萬人,每周光臨沃爾瑪的顧客2億人次。

公司上市

到20世紀60年代末,沃爾瑪連鎖店已發展到30個店麵,全都位於以本頓維爾集散中心兼倉庫為中心的300英裏範圍內。但山姆·沃爾頓並不滿足,他還想增加更多的商店,至少每年增加14個。但他麵臨著財政困難,他需要50萬美元來建造或租用新商店,並為每家新商店購足貨物。沃爾瑪公司沒有這筆資金。那時的沃爾瑪公司實際上是由78名合作者投資組成的。事實上,這已不像是一家公司,而是由32家商店組成,由許多不同的人所共同擁有。但山姆·沃爾頓一家擁有每個商店的絕對多數的份額。為了建這些商店,山姆·沃爾頓一家到處借債。盡管負債尚未超過資產,但債務沉重,萬一發生意外,投資人就會設法抽走他們的資金,那樣山姆·沃爾頓一家和沃爾瑪公司就全完了。因此,建立起一個堅實的財政基礎,以使沃爾瑪帝國在此基礎上高速發展,就成了頭等大事。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發行股票上市是最佳方案。

1969年秋天,山姆與傑克達成協議,計劃讓史蒂芬斯公司認購沃爾瑪的普通股票。

史蒂芬斯理解山姆的想法和熱情,他的屬下開始按照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要求,盡力迅速收集了大量有關沃爾瑪的文件——報告、報表、商業史和個人史等。史蒂芬斯公司願意買30萬份場外交易股票,每份16.5美元,這樣,就可為沃爾瑪的發展籌集五六百萬美元的新資本。

但沃爾瑪的股票上市之路並不平坦。到了1970年春季,出售股票的一切有關事宜都已辦妥,華盛頓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已將此登記備案。正在此時,股票市場開始出現了混亂。

邁克·埃裏斯頓到本頓維爾出席沃爾瑪的股東年會(當時還沒有別人擁有沃爾瑪的股份)他同山姆談論起股票出售:

“現在不是公開出售的時候, ”邁克說,“華爾街情況很糟,根本沒有新股票的市場。”他建議繼續等待。  他們等著。但山姆仍然需要錢,沒有資金他就不能開設更多的商店,而他卻迫不及待地需要開設新店,需要更多的利潤滾動,需要趕上“魔圈”的發展速度——他不能失去機會。

為了加快上市的步伐,山姆設想出一個方案:他想讓華爾街的某家數一數二的投資所與史蒂芬斯公司共同承銷沃爾瑪的股票:  第一,這麼做可以彌補史蒂芬斯公司的經驗不足,因為畢竟他們在此之前隻操作過一次股票上市。

第二,一家大承銷商的參與,將有利於沃爾瑪股票在信譽方麵的得分,吸引股民的注意。

第三,無論是對沃爾瑪公司還是史蒂芬斯公司來講,這麼做都會使各自所承擔的風險減少。

第四,在承銷商之間存在一點小小的競爭將對發行一方有利;另外,這樣做也減輕了承銷者的資金壓力,從而可能加速實現上市目標。

因此,趁去紐約采購之機,山姆決定走一趟華爾街,聽聽那兒的人的意見。他聽說懷特·韋爾德公司曾替奧馬哈一家叫帕米達的零售連鎖店上市過股票,於是他翻開“黃頁”找到了他們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