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定律八:形象塑造是持久發展的必然要求(5)(2 / 3)

3)民族性的原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這句極其富有哲理的名言,有助於我們導入形象戰略。眾所周知,形象戰略是從企業發展方向、經營方針上設計與規劃自我的,即製定"經營理念"。這是整個戰略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形象一切創意、策劃、設計工作的基礎和起點。由此可見,隻有充分尊重我們民族的消費心理、審美習慣、藝術品位,繼承發揚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來構建理念、識別係統,才能為社會公眾所接受並獲得一致的認同,也才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反之,脫離我們民族的特質,盲目照搬照抄別國的模式,製定並規範出上自總裁下至員工的行為準則,其結果必然是徒勞一場,創造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形象戰略也隻能是一句空話。

4)整體性的原則。一部分管理者對形象這一利器還似懂非懂,不甚了解。他們認為:形象,策劃企業形象,不就是確定廠徽、廠旗、廠歌,裝扮廠容、廠貌,統一商標、產品包裝和員工們的作風、服務嗎?好辦!這恰如盲人摸象,片麵地理解了企業形象的塑造。從形象戰略構成的三大要素(理論、活動和視覺)來看,以上這些均屬於視覺識別係統的範疇。而完整的企業形象還必須使社會大眾從企業的活動和理念上做出識別。事實上,隻有圍繞經營理念,製定、規範企業的行為準則,並根據這一準則開展一切經營活動與公關活動,使之與企業外在的視覺形象表裏一致,協調統一,才是全麵的、完整的企業形象塑造。三大要素是融會貫通、缺一不可的。如同我們識別一個人,不僅要看他的肖像、儀表,更要透過肖像、儀表,了解他的內在心理和本質特征一樣。外美內秀,才是值得稱道的。由此可見,實施組織形象戰略,強調堅持整體性原則,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再就是要瞄準實施的機遇。瞄準了實施的機遇,就等於握住了成功的金鑰匙。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是這個道理。比如一個企業,一經導入形象戰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臨時性、短期性的行為,而是確立了這個企業長期經營發展的政策和戰略。所以,準備導入形象戰略的企業必須把握住導入的最佳時機,或者說,在時間維度上,掌握最佳切入點,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成效。

那麼,究竟應怎樣瞄準機遇呢?形象戰略專家將把握時機問題分為企業內部時機與企業外部時機,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具體來說:一是在新企業誕生之際。各行各業的新企業不斷湧現。二是在企業的慶典之時,比如企業周年慶典、安全行車×××萬公裏無事故慶典等,都是重新塑造企業形象的良機。此時導入形象,既可以鼓舞企業員工鬥誌,振奮企業員工的精神,又可以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信譽度。三是在企業進行產權重組、兼並或組建集團之時,借助這一契機,改變或重新製定企業的經營理念,使之在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諸方麵都發生顯著變化,則會收到社會公眾刮目相看的識別效應。這些,都屬於企業內部機遇。

總之,何時實施形象戰略,管理者必須審時度勢,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快速、正確地做出決策。

品牌戰略與組織形象

組織有三種可供選擇的品牌戰略:超產品品牌戰略、雙重品牌戰略和產品品牌戰略。

當組織將自己的名字作為主要產品或產品線的品牌名稱時,采用的就是超產品品牌戰略。如柯達、IBM、富士、可口可樂和索尼等都是這種例子。雖然超產品品牌可能是最強有力的品牌戰略,能夠獲得最大的回報,但同時它也是風險最大的。

在公司名字作為品牌的情況下,組織形象管理變得更為重要、更加關鍵。組織層麵上的任何重大失誤,都會對核心產品的營銷和銷售產生直接的和長期的影響,就像前麵舉過的畢雷公司的例子一樣。小一點的錯誤所產生的後果相對輕一些,組織形象的損傷可能會比較容易被修複,如百事可樂公司對麥當娜、邁克·泰森和邁克爾·傑克遜之間關係的處理。

雙重品牌戰略指的是將組織名稱與一係列產品的名字用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這種做法常見於快流速的消費品行業。雀巢公司、賀氏公司和丹儂集團等企業,都通過各自的命名係統為它們的眾多產品命名,使得這些名字能表現出產品同公司的關係。由於眾多產品的品牌都是組合名稱,其中既帶有組織名稱,又有產品名稱或專有詞語,因此某一產品的問題並不一定會對組織的整體形象帶來很嚴重的影響。與此對應的結果是,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形象中的積極成分對每個具體產品的品牌的支持也不可能十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