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天天說話,不見得你會說話(1)(3 / 3)

這個故事中的女孩不能尊重別人,絮絮叨叨說個沒完,破壞了他人看電影的興致,雖然這則故事並沒有說明傾聽的重要性,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以自我為中心、不停“傾訴”是多麼不禮貌。女性說話的時間是男性的幾倍。女性對著丈夫或女友滔滔不絕,無所不談。對方不但要聽,還不能說話,以免打斷她的話語。然而輪到別人對她說話時,她又不認真傾聽,對別人的關注不夠,急於打斷對方自己發言,或者把話題轉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這種局麵久了,再好的朋友、再耐心的客戶也會心生厭惡。

傾聽別人說話,是處世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能夠耐心聽別人說話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的人。

科學家說我們的聽覺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是由4種不同層麵的感覺組成的:生理層、情緒層、智力層和心靈層。眼睛和耳朵是思維的助手,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感覺到真正的意味。當它們“動作”協調時,我們就能夠真正聽到別人在說些什麼,而不是草率地聽。高超的傾聽技巧會使人樂於為你做事,樂於與你共事,並且發自內心地喜歡你。我們在吸取他人有益的思想時,必須做的事就是要像王誌那樣,學會傾聽,聽別人說什麼,從他人的語言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便於自己思考時使用。

誰想要從另一方那裏得到更多的東西,誰就必須做到一點:多聽少說。誰說得越多,誰獲得的東西就越少。在溝通中,讓對方說得越多,我們了解對方真正意圖的機會就越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你掌握的對方的情況,遠比對方知道的你的情況還要多,你自然就把握住了先機。

健談未必是好事

有人天生生就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語言學家王力說:“潑婦罵街往往口若懸河,走江湖賣膏藥的人,更能口若懸河,然而我們並不承認他們會說話。”

隻要看過央視《新聞30分》的,就會記住那個戴著眼鏡、頭發梳得一絲不苟、永遠一臉優雅平和的主播郎永淳。郎永淳是個話不多的人,卻給人一種非常安定的感覺。

郎永淳的妻子吳萍在《計算機世界》做編輯工作,長相清秀,是個開朗、外向的女人,就像一團火。吳萍在鴨綠江邊長大,從小她的學習就十分出色,在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後,分回了丹東,做了丹東師專的一名教師。工作穩定,可她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著學習,總覺得書沒讀夠,所以在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招雙學位的時候考了進去,並成了班上的學習委員。當時的班長不是別人,正是郎永淳,於是他們把工作中的默契延續到了生活中,他們戀愛了。

吳萍回憶說:“當時我就覺得郎永淳人特別好,又踏實,又聰明,和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其實他什麼浪漫的話都不會說,情人節啊也從沒送花給我。我們一起過我的第一個生日,生日蛋糕還是我好朋友的男朋友買給我的。他一點不浪漫,可是你反過來想,他也不會很隨便。覺得和他在一起心裏很安定。”侃侃而談不見得給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說明自己有學問,相反,會給人帶來言而不實的感覺。一個人的話說得越多,別人聽得越多,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就不知不覺地顯現出來了,用心的人稍微留意一下便一清二楚。在社交場合中,少說多聽是一條永恒的守則。

1991年11月,李雪健因為主演《焦裕祿》而同時獲得了“金雞獎”和“百花獎”兩個大獎。在答謝的時候,李雪健沒有用別人常說的毫無新意的套話。隻是誠摯地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大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這一句話剛停,全場觀眾就掌聲雷動。他的演講不僅讓人“開胃”開心,而且讓人了解了他的人格,對他生出了幾分敬佩。他的演講同他的形象和李雪健的名字一起被深深地印在了所有的觀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