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怎麼說他人才肯聽,怎麼問別人才肯說(2)(1 / 2)

底下的觀眾異口同聲地回答:“李——宇——春!”就這樣,在觀眾的歡呼聲中,李宇春出場了。這樣的效果,就比“今天我們請來的嘉賓是李宇春”要好得多。很多人在說話或者與人交談的時候,語言很乏味,提不起對方的興趣,關鍵就是不能吊起對方的胃口。這種懸疑式的說話方式卻能一下子讓別人注意到你,認真去聽你說話。所以,說話高手,往往不是平鋪直敘地去講一個故事,而是不斷地想辦法吊起你的胃口,讓你追問“後來呢”。

戰國時代,魏國有一位大臣叫李悝,素以具有真知灼見而著稱。有一天,魏文侯問他:“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何在?”

李悝立刻回答:“臣以為,滅亡的原因在於屢戰屢勝。”“屢戰屢勝怎麼會亡國呢?”這可勾起了魏文侯的好奇心了。“屢戰,國庫匱乏,人民疲頓;屢勝,國王以為自己戰無不勝,無所不能。驕傲的君主統治疲憊的人民,怎麼能不使國家走向滅亡?”

魏文侯大大折服。李悝將對君王的規勸包含在不合常理的回答中,乍一聽起來似乎不通,聽他解釋後,反而讓人深思,這就是懸疑式說話的好處。有一位教師舉辦講座,這時會場秩序比較混亂,學生對講座不感興趣,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完後他說:“這是一首有名的唐詩,廣為流傳,又選進了中學課本。大家都說寫得好,我卻認為它有點問題。問題在哪裏呢?等會兒我們再談。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讀書與質疑》。”這時全場鴉雀無聲,學生的胃口被吊了起來。演講即將結束,老師說:“這首詩問題在哪裏呢?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麼看得見雁飛?既是嚴寒季節,北方哪有大雁?”這樣首尾呼應,能加深聽眾印象,強化演講內容,令人回味無窮。

問的問題越具體,回答的人越省力

1998年11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到馬來西亞參加APEC會議。鳳凰衛視吳小莉在機場出口的眾多記者人叢中,手持一張人民幣響亮喊出:“江主席,請問我手中這張人民幣今年會不會貶值啊?”

江主席聽得明白,看得真切,徑直走向了吳小莉……可見,提問得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在動態的大場麵中是最實用的!特別在采訪負麵報道或事故新聞時,尤其要懂得一針見血。否則,你很容易被當事單位的發言人、當事人忽悠掉。而那些自以為得意的“馬拉鬆式”和“講故事式”的提問,除了誤事和貽笑大方外,會有什麼益處呢?

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楊瀾采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導演和製片人都說,楊小姐你一定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麼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了解到克林頓離任以後建立了克林頓圖書館,並在圖書館裏設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始末。於是,楊瀾就大膽地問克林頓:“通常總統們在自己的圖書館裏都會布置那些讓自己感到非常驕傲的曆史,您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一個展示呢?”

克林頓不愧是有涵養的政治家,他直麵這個問題,談及他意在告訴後人美國黨派之爭的惡性發展。

楊瀾又問道:“您在自傳裏說過,在萊溫斯基事件初期您一直是過著雙重生活,什麼時候您才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的呢?”

這時,克林頓毫不回避地說:“因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充滿暴力的家庭裏,我覺得別人不會理解我,我隻有自己來處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煩,所以我一開始拒絕任何人進入我的空間。但是我最終決定把真相告訴我的妻子,我突然覺得我的痛苦解脫了,可以麵對任何人了。”

2009年11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上海青年的“town-hallmeeting”中,刨去美國駐中國大使替代網民提出的一個問題,青年學生一共提出了七個問題。

第一個提問的是複旦大學社會學的女孩陳曦,她的問題是:“你現在在采取什麼措施來加深美國和中國城市之間的關係?世博會明年將在上海舉行,你是否準備參加世博會呢?”

在事前,她構思了很多問題,有經濟的、政治的、生活的,最初設想的是,如果在前麵提問,就問些委婉的問題,如果在中間或後麵,就問嚴肅的。沒想到會是第一個提問的,於是,就選擇了一個稍微委婉的問題,以調動現場的氣氛。

這個問題比較“軟”,也比較貼合實際,讓奧巴馬省心了不少。陳曦奠定的基礎讓接下來的六個問題都非常具體,跟1998年克林頓在北大、2002年布什在清華相比,都缺少了一股火藥味,卻讓奧巴馬得以發揮自己能言善辯的優勢,發表了一係列有意義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