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視死如歸,決不投降敵人,願把自己的赤膽忠心照耀曆史。“汗青”就是古代用竹簡寫成的曆史書。
不久,元軍攻破厓山,南宋王朝最後滅亡。張弘範又來勸文天祥投降。他說:“現在宋朝已經滅亡了。你的責任也盡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回答說:“國亡不能救,做臣子的死有餘辜,怎麼還敢苟且投身呢?”張弘範沒有辦法,隻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去。
在大都,文天祥被關在一間很小的牢房裏。元世祖忽必烈屢次派人來勸他投降,都被他拒絕了。一天,文天祥被帶到皇宮裏,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昂首挺立,不肯下拜。忽必烈引誘他說:“假如你能歸順我大元,我就任命你為宰相。”接著,忽必烈又問:“你若不肯當宰相,主管樞密院行不行呢?”文天祥回答說:“一死之外,別無他求!”忽必烈無可奈何,隻好命令左右把他送回牟房。文天祥在陰暗潮濕的牢房裏,揮筆寫了一首五言長詩《正氣歌》,表達了自己反抗元朝統治的思想感情,同時歌唱了春秋戰國以來曆史上許多忠君愛國的英雄義士,他決心要向他們學習,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決不貪生怕死,屈膝投降。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有一股正氣,它有備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在地上它就是巍峨的高山和滔滔奔流的大河;在天上它就是光照人間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它就是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如果天下太平,就在朝廷上為英明的君主效力;到了危難時刻,就表現為忠於祖國的不屈氣節;被書於曆史上流芳千古。
這幾句詩是說:這種浩然正氣,磅礴於天地之間,世世代代永存人間。正氣能與日月同在,生死就可置之度外了。大地靠正氣屹然矗立,蒼天靠正氣受人們尊崇。三綱五常靠正氣維係,道義是正氣的根本。
這幾句詩道出了文天祥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意思是說:如今我為世事感到悲哀,蒼天啊!你什麼時候才是終極。曆史上的賢哲離我已很遙遠,典型人物也都已經過去。在狂風怒吼的屋簷下我展開書來讀,古時候的種種道理映照著我憔悴的臉色。
文天祥在大都的監獄中度過了4年的歲月,元朝統治者軟硬兼施,他始終不肯屈服。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英勇就義,那年他僅47歲。文天祥雖然死了,但是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他那充滿浩然正氣的光輝詩篇《正氣歌》,一直流傳至今,激勵著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戚繼光平倭寇
明朝傳到世宗朱厚熄手裏,以嘉靖為年號。開始時,政治還算清明,生產有所發展,但是明世宗很快就變得奢侈腐化,並迷上了道教。他即位後,皇城內發生了幾次火災,燒毀了一些宮殿。他想要講排場,擺闊氣,下令大興土木,重修三大殿。為了修建工程,調用了3萬多名士兵參加工作,耗費了幾千萬兩銀子,把國庫幾乎折騰空了。他又下令在各處修道觀,供道士們修道求仙之用,為了這一用途,銀子又花去了不少。當時百姓們認為這位嘉靖皇帝簡直是“家淨皇帝”,把祖祖輩輩手中積累起來的家業全都花幹淨了。
明世宗迷信道教,忙著修道求仙,國家大事自然也就懶得處理了。他寵信一個叫嚴嵩的奸臣,升他為首輔(相當於宰相),代為掌管軍國大事。嚴嵩掌權以後,欺上瞞下,貪汙勒索,把國家搞得一團糟,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內憂是民怨沸騰,活不下去的農民礦工不斷發生暴動。外患是“北虜南倭”,即北邊蒙古族的韃靼部和南方的倭寇,不斷前來騷擾擄掠。
倭寇是日本海盜集團,是由浪人、盜賊、不法商人等亡命之徒組成的。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我國沿海地區走私和燒殺搶掠,給沿海地區的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永樂至正德年間,由於海防比較鞏固,倭患較輕。嘉靖二年(1523年)以後,倭寇的騷擾又嚴重起來。東南沿海地區紛紛告急,希望明朝政府能派兵去剿滅倭寇。就在這種時代的需要下,偉大的愛國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和由他訓練出來的抗倭勁旅戚家軍誕生了。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在山東東牟縣(今山東省萊蕪縣)的一個武將家裏。父親戚景通,任大寧(今河北省平泉縣)都指揮使,建有戰功。戚繼光友多數也是武將,常在一起談論用兵打仗的事。戚繼光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接受熏陶,逐漸地愛好軍事。少年時代的戚繼光常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打仗的遊戲,他們以土丘樹林為陣地,削木為兵,互為攻守。在這種遊戲中,戚繼光所充當的角色常常是“大將軍”,他總是能指揮自己這一邊的“士兵”,攻破“敵人”營壘,把“敵人”活捉過來。在一旁觀看他們做遊戲的大人稱讚說:“繼光這孩子真行,長大了準能成為國家棟梁。”父親自然也很喜歡這個能做孩子王的兒子,但是他並不因此而溺愛兒子,而是對之嚴加管教,經常督促戚繼光要用功讀書,刻苦練武,長大好為國效力。
有一次過年時,戚繼光去給外祖母拜年,外祖母送給心愛的外孫一雙用綢緞縫製的鞋子。戚繼光很高興,就穿了鞋去給父親看。父親一看兒子那美滋滋的樣子,嚴厲地訓斥說:“你小小年紀就光知道愛漂亮,穿這麼好的鞋,長大了一定會更加奢侈浪費,吃好的,穿好的,自己的錢不夠用,就會去剋扣士兵的軍餉,貪贓枉法。從小不知道艱苦樸素,以後怎能與人同甘共苦!”硬逼戚繼光把新鞋脫了。
戚繼光10歲喪母,17歲喪父,家裏沒有什麼積蓄,日子過得很艱難。這時候,他才想到幼年父親對他的教訓是完全正確的,一個人的生活的確不應當過得太奢侈了。父親死後,戚繼光承襲父親的爵位,被任命為登州衛(今山東省蓬萊縣)指揮僉事,開始走上保家衛國的崗位。
當時倭寇的騷擾十分頻繁,他們乘坐輕快的戰船,突然上岸搶掠,搶得糧食財物以後,一聲呼哨,隨即下船逃走,來得快,去得也快,簡直令人有防不勝防的樣子。戚繼光經過觀察和分析以後,認為對付倭寇必須操練水軍。有了水軍,可以沿海岸線布防,倭寇來時,可迎頭攔擊;去時,可跟蹤追逐。隻有這樣,才能保障沿海居民的安全。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戚繼光開始在登州衛劃出一片水域,招募當地的青壯年漁民和農民,操練水軍,狠狠打擊前來騷擾的倭寇。朝廷見戚繼光抗倭有功,就擢升他為都指揮僉事,管轄山東三營25個衛所,負責從黃河口到山東江蘇界地區海岸線的防務,倭寇見山東沿海有了戚繼光操練的水軍,不敢再來這裏輕舉妄動,紛紛轉移到江浙沿海去搶掠。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繼光被調到倭患最嚴重的浙江。第二年,被任為參將,負責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省臨海市一帶)3個府的防務。戚繼光剛一上任,就傳來倭寇入侵龍山所(今浙江省慈溪縣境內的龍山鄉)的警報。他立即率領部下趕去圍剿/他和總兵俞大猷配合作戰,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把倭寇打得大敗而逃,獲得了他到達浙江以後的第一次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