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二)(3 / 3)

3.安定天下 慨歌《大風》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北岸即位稱帝,定都洛陽(不久又遷都長安),國號為漢,正式建立了西漢王朝。

西漢初年,經過長期的戰爭,社會經濟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到處是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百姓貧困之至,許多人在死亡線上掙紮。國庫也很空虛,就連皇帝的馬車都配不齊4匹一色的馬,有的將相隻能乘坐牛車。經濟危機後麵潛伏著政治危機,能不能恢複和發展經濟,這在當時是關係到天下能否安定、新王朝能不能維持並鞏固下去的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劉邦具有清醒的認識,他在即位之初就頒布了一些符合人民願望、有利於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的措施。例如,組織軍隊官兵複員,讓他們解甲歸田,並優先分給他們土地;讓戰爭期間逃亡山澤的農民返回故鄉,恢複他們原有的田地和屋宅;把因饑餓自賣給人家做奴婢的,釋放為平民等等。通過這些措施,解決了農業生產上的勞動力問題,並且,使得這些勞動力與土地結合起來,這就為恢複農業生產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劉邦還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各種徭役比秦朝大為減少,賦稅也定得較低,田租隻收產量的十五分之一,對於遭受戰爭破壞較為嚴重或臨時受災的地區,他還往往免除其租稅。這樣,農民的負擔得到了減輕,生產積極性也提高了。漢初的社會經濟能較快地得到恢複和發展,社會秩序能很快地安定下來,與劉邦采取的這些政策措施是分不開的。

劉邦出身平民,加上平時隨便慣了的,所以在他即帝位之初,沒有什麼嚴格的禮儀製度。有時在宮廷舉行宴會,大臣們喝醉了酒,狂呼亂叫,嬉笑鬧罵,有的人甚至起身拔劍猛擊殿鬧得很不像話。這不利於維護皇權的威嚴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秩序,劉邦對此也很惱火。有一個名叫叔孫通的人,曾當過秦朝的博士,很懂得宮廷的禮儀,他主動向劉邦提出要製定一套宮廷之禮,以顯示皇帝在群臣中的威嚴。劉邦同意了他的建議,讓他著手去製定一套禮儀,並負責訓練大臣們掌握、遵守這些禮儀。後來,長樂宮建成、劉邦大擺慶賀筵席,這次宴會,大臣們首先依照尊卑次序,畢恭畢敬地向皇帝表示慶賀,在酒宴中,大家循規蹈矩、溫文爾雅,再也沒有吵鬧擊劍的了。看到這種情況,劉邦非常滿意,他說:“今天我才體驗到皇帝的威風和尊貴嗬!”

為了鞏固新王朝的統治,在西漢初年,即大體上仿效秦朝,建立起了政治製度。中央政府,由皇帝總攬大權,下設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具體分管國家和宮廷各項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製”外,還存在著一些諸侯的封崮,呈現“郡縣製”和“分封製”兩種製度並存的局麵。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大多是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前分封的,而當時劉邦分封諸王,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楚漢戰爭中,麵對項羽強大的軍事力量,劉邦經常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了籠絡大將,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劉邦就將一些握有重兵的將領分封為王。漢王朝剛建立時,劉邦又分封了幾個諸侯王。隨著社會秩序的逐漸恢複,西漢王朝的統治逐步穩定,中央政權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就顯得突出起來。這些諸侯王往往占地廣大,且擁有重兵,又多是曾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和較高聲望的功臣,他們之中,有的已顯零出某種反叛的跡象,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因此,劉邦決意削、滅這些異姓諸侯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距劉邦稱帝還不到半年,燕王臧荼首先反叛,劉邦親自率軍征討,抓獲了臧荼,平定了這次叛亂。第二年,有人揭發楚王韓信陰謀叛亂,韓信是諸侯王中功勞最大、才能最高的,他在漢朝建立後卻成為了劉邦的一塊心病。這時,劉邦采用了陳平策劃的“偽遊雲夢”的計謀,他假裝到雲夢澤進行巡視,通知各諸侯王到陳縣(今河南淮陽)相會,韓信赴會時,劉邦將他逮捕,後來把他帶回洛陽,削去其權,把他貶為淮陰侯。幾年之後,劉邦率軍親征陳豨時’呂後與蕭何合謀把韓信誘殺於長樂宮的鍾室中。從公元前202年起,大約7年之中,劉邦多次親自統率大軍征伐諸侯王。異姓諸侯王中,韓信、彭越、英布、臧荼被誅殺,張敖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入匈奴,僅留下了一個勢力最小的衡山王吳芮。消滅異姓諸侯割據勢力的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然而,劉邦並沒有陶醉在平叛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之中,他畢竟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認識到天下並沒有完全安定,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並沒有徹底消除。他還清楚地知道,在北邊,匈奴兵精馬壯,與內地叛亂分子時有勾結,隨時可能馳騁鐵騎,大舉南侵。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率領的34萬大軍,曾被匈奴的40萬精銳騎兵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達7天7夜之久,後來雖用計解了圍,但這幕情景卻從此在劉邦腦海中長久縈繞,如警鍾長鳴。公元前196年冬天,劉邦從征討英布前線凱旋還軍、路過家鄉沛縣時,他召集父老鄉親們共同歡宴。此時此刻,他想到十幾年前,自己作為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劍從這裏出去打天下,如今竟然能作為至尊的天子衣錦還鄉;他回顧十幾年來的風雲變幻、創業維艱;他考慮到自己年事巳高,他的後代們不知能杏繼續挑起鞏固政權、安定天下的重任?不禁感慨萬分。他一邊擊築(一種擊打的弦樂器),一邊唱起了即興自編的一首歌曲:大風起今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今守四方。

他唱著、唱著,竟情不自禁地手之、足之、舞之、蹈之。接著,在場的120名沛中小兒也跟隨著劉邦慷慨悲涼的歌聲吟唱了起來,這時的劉邦早已是涕淚縱流。

不久,劉邦由於連年征戰、積勞成疾,加上箭傷發作,以至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對以後丞相的人選作了安排,提出在蕭何死後,可令曹參為相;曹參之後,王陵可以繼任,但須陳平佐助他。劉邦還特地推薦周勃為以後的太尉,認為,安定劉氏天下的人一定是周勃。後來的曆史證明,劉邦的這些任命是非常正確的,這些人忠誠地輔助劉邦的後代,繼承了劉邦開創的事業,並平定了呂氏之亂,可見,劉邦的確具有知人善任的非凡眼光。

公元前195年4月,西漢王朝創建者、我國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在都城長安病逝,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