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1.獨尊儒術 加強集權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7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那年即位做了皇帝。漢景帝共有13個兒子,劉徹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按常規他是不可能成為太子繼承皇位的,在這方麵,他的姑母劉嫖起了重要作用。劉徹自幼聰明伶例,很受劉嫖的喜愛,有一次,劉嫖給年幼的劉徹開玩笑地說:“把阿嬌(劉嫖的女兒)嫁給你做妻子怎樣?”小劉徹回答說:“好的,如果能娶阿嬌為妻,我要建造一座金屋給她住!”劉嫖聽後高興得心花怒放。劉嫖是景帝的姐姐,姐弟關係很好,她為將劉徹立為太子一事在景帝麵前說了許多的話,最終,促使景帝下決心將原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而改立劉徹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劉徹也就名正言順地繼位做了皇帝。
西漢王朝建立後,從漢高祖的統治到“文景之治”,基本上是以黃老學說作為指導思想,奉行“清靜無為”的方針。到了漢武帝即位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時代特點的變化,“無為”的思想已顯得與新形勢不相適應。漢武帝本人體魄健壯,精力充沛,性格剛毅,雄心勃勃,他不習慣、也不願意采用黃老“無為”的統治方式,他要建立功業,要大有作為,要搞政治上的大一統。而這一切,隻有儒家思想才能提供理論依據,因而,他逐漸產生了以儒家思想作為漢王朝統治思想的想法。
漢武帝即位之後,多次下詔舉薦賢良方茁齒言極諫之士,並搞賢良對策,讓讀書人上書提建議、發議論盾數百人的賢良對策中,儒生董仲舒的議論引起了漢―的重視。董仲舒先後給武帝上三策,策策打動了武帝的心。寫難被稱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對策申提出大廣統離想,鼓吹“君權神授”,主張皇帝應有絕對的權;宣揚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規範。他還提出應以儒家學說作為鞏睜身建統治的唯一準則,“罷卿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理論,適應了當時漢王朝從政治上、思想上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切中了熱切希望大有作為的漢武帝的心懷,得到了他的讚揚和采納。
為了提倡儒學,漢武帝在其統治期間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例如,設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建立太學,教師全部聘請精通儒學的博士擔任,傳授內容為儒家經典;博士弟子成績優良的可擔任官職;提倡國興辦地方學校,以傳播儒家學說等等。在董仲舒等人的倡議、漢武帝的大力扶植下,儒學終於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漢武帝本來就是個不甘清靜寂寞,不願大權旁落的君主,董仲舒所鼓吹的政治上大一統、君權神授的理論,更加堅定了他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決心。在他統治的幾十年中,他以雄健、果斷的氣勢,推行了不少這方麵的措施。
漢承秦製,西漢也設置了丞相,作為總攬行政的百官之長。汶初丞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位極重,所有國事決策、法令製訂、百官任免等,丞相無不參與,甚至還有權斬殺其他官吏,這樣,就分散了皇帝的權力。漢武帝對這種情況十分不滿,下決心削弱丞相權力。他有意任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人擔任相職,以便加強對丞相的控製;他對丞相十分苟嚴,常常借故治罪,漢武帝在位期間的12名丞相中,有3人被免職、2人獲罪自殺、4人下獄處死,大多不得善終。同時,武帝還加強內廷“中書”和“尚書”機構的權力,使之成為實際上的決策機構。擔任中書和尚書官職的,一般地位不高,但都是皇帝的親信,通過加強他們的權力,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使皇權得到了加強。
漢武帝繼續貫徹景帝的削藩方針,以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景帝時雖然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沉重地打擊了諸侯國勢力,但各國仍然真有一定的實力,還存在著與中央相對抗的可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要人物能性。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下令各諸侯王將其封國的土地再分割成若幹部分,以分封其子弟,這樣,就使得各諸侯國的土地隨著分封其子弟而不斷縮小,諸侯國的勢力也就日漸削弱。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諸侯王所獻祭祀宗廟的助祭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對他們大加懲處,因此事而被奪爵、削地者達106人。漢武帝的這些削藩措施,基本上消除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麵,使中央集權統治大大鞏固。
在削弱諸侯王勢力的同時,漢武帝還對地方豪強進行限製和打擊。隨著西漢前期封建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各地的豪強勢力膨脹起來,他們在地方上恃強淩弱、為非作歹、無法無天,危害社會的安定,不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漢武帝一方麵采取遷徙政策,將各地豪強遷到都城附近,置於中央政府的控製之下;另一方麵使用誅殺手段,任用一些以嚴酷著稱的官吏,對不法豪強大肆誅殺,絕不留情。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八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州:,每州設剌史1人,剌史們於每年秋天巡視所屬各郡國,監察各郡官吏、豪強的行為,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2.反擊匈奴 開拓疆域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遊牧在蒙古草原,擅長騎馬射箭,在西漢時處於奴隸製社會階段匈奴奴隸主貴族依仗其騎兵優勢,經常縱兵南下殺掠,給北方地區經濟以及漢族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漢初因經濟殘破,無力反擊,隻得!"匈奴采取退讓和親的政策,但這並未能消除匈奴的侵略野心。
到了武帝時期,他憑借漢初70年來所積累的財富以及中央集權的政治優勢,毅然地改變了漢對匈奴的政策,發動了長期的、大規模的反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納大臣王恢等人的建議,調集了30萬大軍,埋伏在馬邑(今山西朔縣〕一帶的山穀之中,企圖把匈奴主力誘騙至馬邑,然後將其一舉殲滅。後來,匈奴單於識破了這個計謀,10萬騎兵全部逃脫,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邑之謀”。馬邑之謀雖未成功,但由此揭開了漢反擊匈
從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至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漢武帝一共對匈奴進行了15次戰爭,其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有3次。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27年。這一年匈奴入侵上穀、漁陽,武帝派遣衛青與李息出兵雲中,在河套大破匈奴軍隊,俘敵數千,西漢完全收複了河南地區,並在此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對都城長安的威脅。第二次戰役,是在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遣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擊匈奴,他率軍出隴西,越過焉支山,深人匈奴境內千餘裏。同年夏天,霍去病又率大軍越居延澤,攻到祁連山,斬、俘匈奴數萬人。這次戰役,不僅重創了河西地區的匈奴,而且造成了匈奴內部的分裂,匈奴渾邪王率領4萬部眾投降了漢朝。漢先後在河西走奴戰爭的序幕。漢軍漠北之戰示意圖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要人物廊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歡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除匈奴的威脅,武帝調集10萬精騎,由名將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分兩路遠征巳將王庭遷至漠北的匈奴。衛青率領的西路軍出定襄,北進千餘裏,在漠北大敗匈奴單於主力,匈奴單於僅率數百騎逃脫而去;霍去病的西路軍出代郡2000多裏,同匈奴左賢王交戰,斬獲匈奴七八萬,一直打到狼居胥山。經過這次戰役,匈奴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在很長時間內無力再侵犯漢朝。漢武帝領導的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它有力地製止了匈奴貴族的野蠻殺掠,保護了漢朝的北方經濟,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為了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打擊匈奴,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曆盡艱辛,到達西域的許多國家,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線,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此後,武帝又繼續派遣使節出訪西域,並派兵征服了受匈奴控製的樓蘭、車師、大宛等西域諸國,還在樓蘭、渠犁等地設置屯田校尉,成為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置的軍事和行政機構,為以後漢朝完全確立在西域的統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