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誰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1 / 2)

在人類發展曆史上,20世紀前半葉是最有血腥味的時代。因為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人類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都是熱兵器時代大規模殺傷性戰爭。現在回首,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都在東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時的東歐——更敏感的就是巴爾幹半島是世界最不穩定的地區,是政治利益集團爭奪勢力的角逐場,是不折不扣的今天的“中東地區”。在今天,很多人會問,到底是誰直接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們已經作了深入的研究,答案似乎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隨著時間的漸行漸遠,我們強烈地認識到,在眾多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中,卻沒有提到媒體對戰爭的作用力。就表達事實的客觀性來說,我們有必要了解宣傳行業中的媒體對兩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影響。

1914年,巴爾幹半島燃起戰火,然後迅速波及全世界,直到1918年蘇俄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才告一段落。僅僅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了,這次戰爭較之“一戰”規模更大,破壞性更強,世界為此付出了更為慘重的代價,這不僅僅表現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麵的消耗,它在全球範圍還引起了價值觀念和世界格局的整體變化。在戰爭——一種人類最恐怖的行動——開始的背後,當時的軍事集團運用各種媒體手段不斷地對世界施加影響。就這個層麵上來說,媒體在世界大戰中的作用顯得極其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媒體引導世界走向了戰爭,它又在戰爭中大顯神通,各國政府都自覺或不自覺拿起這個武器來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兩次世界大戰中媒體之戰。

在“一戰”爆發之前,兩個軍事集團都選擇了首先在全世界範圍內做大規模宣傳。其實宣傳就是在“一戰”爆發之前進入國際視野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宣傳不同於今天的炒作和宣傳。那時,即將交戰的對立國家的宣傳定位是:通過對事實的“增顏添色”使自己的影響得到美化。各國政府並不看重事實的重要性。而是隻要對自己有利,就宣傳,無論是既成事實,還是胡編亂造。為的就是讓世界各國人民對自己的戰爭表示支持。這種宣傳帶有明顯的主觀性,是對世界人民的一次再教育和洗腦。美國學者羅伯特·福特內一針見血指出,宣傳就是一套專門用來混淆事實,激發熱情,或標誌敵人,醜化敵人的辦法,說謊,隻說一半真相或對事實中有利於自己的解釋都是宣傳中公認的辦法。

就當時的科技水平來看,德意和英法集團都有在全球宣傳的能力。於是為了形成戰爭的優勢地位,兩大軍事集團展開了激烈宣傳大戰。在有條不紊的宣傳計劃指導下,兩大集團在人民支持程度上此消彼長。這種宣傳攻勢在打到不可開交的時候,雙方的軍事戰爭就正式爆發了。在戰爭中,各國都非常重視新聞宣傳在戰爭的決定性作用。隻要是交戰國,它們都建立了戰時新聞的管製法令。在法國,國家設立“新聞監管局”。嚴格實行新聞檢查製度,並且隨著戰爭漸趨深入,新聞檢查也日益嚴格,涉及麵也更廣,尤其是軍事新聞受到更加嚴厲的控製。記者不容許在前線實地采訪,戰鬥新聞是以司令部發布的戰況為藍本,當局把慘敗渲染為勝利,“傷痕累累”必須描述為“春風得意”,報紙上全是盲目樂觀的報道,戰爭實況麵目全非。其他國家如德國、沙俄、日本英國也大相徑庭。美國參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公共新聞委員會製定了一套自動的新聞檢查製度,不許刊登任何有利於敵人的新聞。1917年,美國頒布了懲治間諜法,該法案規定,凡故意製造假報道或錯誤言論,破壞陸海軍的軍事行動,企圖引起武裝部隊不忠或妨礙征兵的,均處以重大罰款或監禁。法案還授權郵政局,禁止郵寄違反法案條文的報刊、信件、書籍和其他材料。1917年10月,國會製定了通敵法案,授權對所有海外通訊進行檢查。

在文字審查上這樣嚴格是我們的意料之中,但對新聞影片的拍攝也設置種種嚴格的限製卻讓人們感到意外。根據當時各當局的規定,攝影記者在前線拍攝場景要在軍方監督下才能進行,而且要在得到軍方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將攝影資料播發出去。政府的理由很冠冕,它們是為了防止攝影資料被敵人利用,同時防止“那些無論正確與否可能對國內士氣產生不良影響的新聞的流傳”。在這種情況下,軍政當局不惜捏造事實,以敵人形象醜陋的一麵為突破口,在媒體上不斷地宣傳有利自己的戰爭情況,並首先在輿論上占領“高地”。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軍政當局會將百分之百的捏造事件刊登在報紙上,讓民眾產生對軍方的高度支持和信任。這種事例,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