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誰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2 / 2)

在1918年,英國媒體就曾報道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內容明確地指出,在德國有人屍榨油廠,德國人通過將死屍拿到榨油廠榨取食物油,並用人的油脂製造肥皂。這讓每個看到新聞的人都心驚肉跳。就當前來看,這明顯是一則捏造的新聞。但在常年的戰爭之後,歐洲國家民眾都生活在極度苦難、極度絕望之中。當他們看到這則新聞時,自然就信以為真了。正如英國宣傳家所說的,像是事實的謊言,有時會收到比事實更能捉住聽眾之心的效果。

就宣傳戰略而言,英國人似乎總是技高一籌,它在戰爭進行的同時,也實施同等規格的宣傳戰。在交戰期間,英國政府印發德文版報紙宣傳單通過空降的方式散發到德軍士兵手中,使德國軍人的戰鬥熱情受到極大的打擊。特別是在1918年的決戰階段,協約國再次擴大戰爭宣傳範圍,使英國的1830萬份宣傳單飄撒到德軍士兵手中。這一做法導致了德軍士兵大量叛離和叛亂的結果。就像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說的,德軍的失敗並非軍事上戰略的失敗,而是英國的宣傳炸彈摧毀了德軍的戰鬥精神。而在德國方麵,花費在宣傳上的心思卻少之又少,而宣傳大戰中,德國並沒有像軍事行動上那麼主動。而且它不重視宣傳戰略,隻是在形式上被動應付協約國的宣傳攻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戰”中,宣傳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最終主動權。正是因為宣傳戰的失敗,才指導了同盟國的徹底瓦解。

1933年,德國納粹分子掌握政權之後的開山政治措施就是展開“廣播大戰”。在德國宣傳部的主持下,德國納粹政府就開始在歐洲、北美和南美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攻勢,其直接目的就是掩蓋納粹政府的險惡行徑,贏得各國的民意支持。當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戈培爾都意識到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戈培爾認為,“真正的廣播是真實的宣傳,宣傳意味著在精神、繁殖、生長、破壞、滅絕、建設和毀滅等戰場上的戰鬥,我們的宣傳是由我們稱為德國民族、德國的血脈和國家的東西來決定的”。

但希特勒為了實現自己的軍事擴張目的,則盛讚製造虛假新聞內容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在他的親自點撥下,德國的廣播台在半個地球上對德國政府形象進行了宣傳,並掩蓋希特勒的罪惡行為。這讓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民眾對希特勒政府產生了錯誤的信賴感。從這個角度來說,希特勒掃清了他軍事侵略道路上的巨大障礙。讓德國政府的擴張野心繼續膨脹。通過廣播,德國納粹政府實現了削弱英法在非洲和中東的勢力。在強大的民主主義情緒的煽動下,這些地區民眾不斷地與英法勝利展開公開的對抗。1934年,德國開始用外語對亞、非、美洲進行廣播,到1935年年底,德國人使用7個頻率用德、英、西班牙、荷蘭語對外廣播。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納粹分子用25種語言報道運動會情況,到1938年,納粹德國的國際廣播節目時間猛增至5124小時,這些節目充滿宣傳內容,著名學者馬丁稱納粹德國本身即“一個宣傳的產物,是第一個建立對全球產生深刻影響的國際宣傳組織國家,同時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這個獨一無二的宣傳組織”。

隨著媒體宣傳大戰的深入,德國與西歐其他國家的矛盾越來越深。圍繞“中東問題”使英法對德國的矛盾一觸即發。而在每周蠱惑民族主義,使“兩牙”與德國也漸行漸遠。在以上媒體宣傳戰的激烈“戰爭”中,德國得以實現它蓄謀已久的“慕尼黑陰謀”。就是在德國發動全麵的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大部分民眾還認為德國在主持世界正義。

現在我們能看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媒體宣傳力量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說,宣傳是戰爭的排頭兵,同樣也是戰爭的延續。在戰爭之前,媒體宣傳戰是“戰爭的預演”。而在戰爭中,誰掌握了媒體宣傳優勢,誰就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