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際話語權,現在人們一致認為是由西方人塑造的。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但是,西方國家卻利用這一優勢大力推行媒體行業壟斷和輿論壟斷。這讓當今世界的其他國家感到非常不安。2009年7月15日,在“中非合作論壇新聞研討會”上,非洲代表就主動提出,中非在新聞傳媒領域應該強化合作,應對西方傳媒巨頭壟斷局麵。中國方麵為此表示了非常高的認同感。當新華社將研討會內容部分披露到輿論中時,非洲新聞工作人員非常激動,並認為,中國民眾將與非洲一道,在新聞媒體大戰中成為最友好的一對“戰友”。
博茨瓦納廣播局局長莫戈莫特西·卡博伊莫迪莫說:“中國和非洲人口共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如果世界秩序是公平公正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分享世界三分之一的文化成果。”而現實是差強人意的。《納米比亞日報》主編兼經理拉賈·穆納馬瓦在發言中說:“在新聞報道中,議題設置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議題,不能跟著西方媒體後麵走。”他認為,非洲的議題是發展。在這方麵,中國和非洲有共同語言,因為兩者同屬發展中國家。
當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洲發展合作後,世界的聲音會變得更純潔。如果不打破西方媒體壟斷“天下”話語權的局麵,哪一個國家的文化活力和經濟活力都會受到打擊。就這一層麵來說,中國有責任幫助非洲國家,在國際範圍內衝破西方對國際話語權的壟斷。莫桑比克政府新聞辦公室國家信息和傳播局局長盧西亞諾·何塞就表示,從前在非洲隻能聽到西方人報道的中國新聞,而且大部分是負麵的。那時非洲人總是對中國產生一種抵製心理,是不折不扣的西方視角看中國。但自從中國與非洲展開大規模深入的合作之後,非洲人民聽到了中國人自己的輿論聲音,一個更真實、更清晰的中國呈現在非洲人民眼前。非洲人漸漸發現,西方媒體一直在非洲對中國進行打壓。
其實,非洲在與中國進行多年經濟合作之後,漸漸看到一個真實的西方輿論。就是在對非洲本身的政策上,西方國家也沒有用公平、正義的政策對待。西方國家與非洲經濟來往的唯一動機就是掠奪資源。看到中國無私的援助之後,非洲人民更強烈地認識到這一點。喀麥隆總理府發言人瑪麗·埃庫克爾甚至表示,為了能擴大“不一樣的聲音”的力量,中國和非洲國家新聞工作者應該多寫特寫,建立互相交流的平台,讓兩地區人民能更深入地彼此了解。她還強調,當前非洲人民非常想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細節。這是西方媒體不願報道的,中國應該以此為契機,徹底打破西方對國際話語權的壟斷。
在非洲方麵對中國寄予巨大希望的同時,中國新華社國際部編輯委員會成員張大成表示對非洲建設的信心。他認為,要想徹底打破西方媒體對中國和非洲的“負麵宣傳作用”,我們隻有一起努力,把自己的現代化工業建立起來,以強大的傳媒產生來與西方媒體競爭。這就在根源上解決了西方壟斷國際話語權的局麵。《人民日報》國際部副主任劉水明則認為,要想掌握國際話語權,重點在加強中非之間新聞和媒體合作,尤其是在新興媒體領域方麵的合作。這樣才能控製國際新聞信息的選擇權。
從以上觀點我們又能看出,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沒有事實上與西方美國展開全麵的話語權之爭。但中國等一線發展中國家已經在有意無意地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國際話語權的壟斷地位。就經濟的命脈“石油工業”來說,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原油市場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2009年,中國發改委將每噸燃油上調600元。麵對國際原油市場大漲大落,中國政府決定競爭國際市場話語權。在過去,中國總是被動接受市場的變化。因為這樣,中國政府開始實施積極措施,應對自己的國際原油市場上的“無主見地位”。
在中國,因為原油價格的波動使一些正在複蘇中的行業和企業表現出萎靡不振的跡象。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說,“國際油價劇變和高位運行的時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成為我國必須麵對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企業就國際石油市場話語主導權的提升作了巨大的調整。2009年6月24日,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總部位於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達成協議,擬現金收購該公司全部股份。此前幾天,中國石油子公司完成了對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的收購。除海外並購外,我國今年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也頻現“大手筆”: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一係列“貸款換石油”協議;在中俄貸款換石油協議的基礎上,談判十餘年的中俄原油管道也“修成正果”;中緬原油管道項目亦於近日簽署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