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石油來源的多元化,是增強我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的重大嚐試。”
中國製造,是中國政府2009年在全球推出形象提升的係列廣告,以展現中國製造的軟實力。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表示。在原油供應上,中國的舉動將昭示,一旦國際油價或產量出現波動,中國的多渠道購買可以將風險降低到最低點。但單單在石油上遊供應鏈的努力明顯不能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強大的話語權。中國政府不遺餘力地在石油戰略儲備上下了大工夫。一旦國際市場普遍萎靡,那石油儲備無疑是最能保證國家工業正常運轉的殺手鐧。在2008年年底,我國規劃的首批四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規劃也已經出爐,也將陸續開工建設。
這些措施能有限地控製中國油價的走勢。在麵對國際市場的衝擊,中國做得還遠遠不夠。就目前來看,中國的石油來源渠道不如美國和日本穩定,而且在石油儲備量上也無法與歐美和日本相媲。中國發展戰略專家們都認為,要想實現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擲地有聲的話語權,那就要擴大海外石油出入量;在石油儲備上,不但要讓政府單方麵實施石油儲備,而且要在企業層麵做石油儲備。隻有這樣,中國的石油市場才會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內運行。
在國際上,美國等強國的國內油價幾乎與國際市場油價保持同步。但在國際市場大起大落的背景下,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受到的影響卻非常微弱。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發達國家有係統的避險手段。國家常常參加石油期貨交易,這就讓石油儲備在別人倉庫裏,使用權卻掌握的期貨持有人手中。現在,中國的經濟戰略專家都在向政府建議,中國應該在幾年時間內建立起石油期貨交易平台。這對中國爭奪國際話語權將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力。
在動蕩中,西方國家顯得更加能控製國際石油市場。而中國,為了保全自己的經濟地位,不可避免地要和西方市場爭奪話語主導權。在與西方勢力僵持不下,或者兩敗俱傷的情況下,中國可以走“新路子”。也就是當前被炒得最熱的綠色能源產生和低碳工業。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要徹底打破西方世界對石油市場的壟斷,並使本國市場的風險減少,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調整投入結構,擴大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這會在根本上提升中國經濟在世界市場中的話語權。就目前形勢來看,中國經濟要實現話語權上的權威,發展低碳經濟是非常具有優勢的選擇。眾所周知,西方世界重工業發展深度高,但它依賴石油等高汙染能源的程度也是最深。根據“後來居上”的規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隻要突破技術“瓶頸”之後,發展低碳經濟將是非常有前景的現實。
如果低碳經濟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興起,那第三世界在國際經濟和輿論兩方麵的話語權將得到空前鞏固。在今天的世界,發達國家的代表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展開了大規模的角逐。當這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那勝利的一方將領導世界輿論話語權;而失敗的一方,將在勝利者的支配下發展。這就是人類的生存競爭法則。就現在的形勢來看,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在競爭中的力量越來越微弱,而中國,它的動力顯得越來越活躍。當今世界在世界格局上將發生曆史性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