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療上的誤區(2 / 2)

8.濫用胰島素與口服液的誤區

糖尿病的類型不同,對其采取的治療方法也應不同,這樣才可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須用胰島素才能維持病情的穩定,有些患者對注射胰島素不敏感,當胰島素使用量每天超過40單位以上時,應適當加用雙胍類降糖藥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減少胰島素用量,對穩定病情十分有利,但Ⅰ型糖尿病患者禁用磺脲類降糖藥。對於Ⅱ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通過飲食控製、體育鍛煉和足量的口服降糖藥,還未將空腹血糖降至7.8毫摩爾/升以下時,就應加用胰島素。一些年齡在20~40歲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時空腹及餐後胰島素水平較低,無肥胖史,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也應積極用胰島素治療。其實這些患者中有的已發展為病情較重的Ⅱ型糖尿病,有的卻是發病緩慢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應先試用雙胍類和(或)拜糖平,最好加強食物纖維的攝入。還可口服纖維製品配合飲食治療,並且要強調減肥,若空腹血糖大於7.8毫摩爾/升,可聯合胰島素治療。

另外,Ⅱ型糖尿病患者最初接受胰島素治療時,首選聯合治療方案。在原來足量口服降糖藥不變的情況下,睡前加注射1次中效胰島素。多數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迅速達到控製水平,又不至於發生低血糖。空腹血糖得到控製後,白天口服降糖藥的降糖效果也會得到改善,一部分患者口服降糖藥劑量可逐漸減少。如空腹血糖〈10毫摩爾/升,原則上中效胰島素劑量可先給4單位,以後按空腹血糖檢測結果來調整。

9.固定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島素的誤區

有很多Ⅰ型糖尿病患者注射了一段時間胰島素後,注射胰島素的部位皮下脂肪發生了萎縮,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糖尿病患者的皮下脂肪萎縮多是由於總在一個部位注射胰島素所致,它能導致皮下組織喪失,或使脂肪堆積在同一個部位。而輪換注射可減少局部脂肪組織的萎縮和增生。故對於每天要進行分次注射者,不能固定在同一個部位(如右側腹輪換注射10餘次後,到左側腹10多次,再轉到右前臂、左前臂、左臀、右臀等部,周而複始),這樣才可避免皮下脂肪萎縮。

10.妊娠期使用長效胰島素的誤區

很多糖尿病孕婦在注射胰島素治療時,為了圖省事而使用長效胰島素,研究證明這對胎兒和孕婦都很不利,這是因為長效胰島素隨著胎兒的發育很難快速增加劑量,而且長效胰島素容易引起孕婦產生低血糖,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加之胰島素的副作用,所以,糖尿病孕婦忌使用長效胰島素。

11.忽視“黎明現象”的誤區

我們前麵提到過“黎明現象”。這種情況的發生與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有關,如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這些激素與胰島素有相互抑製作用,可使血糖穩定在一定水平,從而保證人體的正常需要。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已受損害,當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在午夜逐漸升高時,糖尿病患者不能分泌足量胰島素來抵抗,因而就會出現黎明時血糖異常升高。當確診為“黎明現象”後,患者首先要消除心理上的緊張情緒,改善睡眠條件,調節合理的飲食,進行適當的運動。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糖藥物的調整。若注射速效胰島素,則應將早餐前胰島素注射提前到清晨6時,或將晚餐主食分1/3的量到睡前吃,在進餐前注射胰島素24個國際單位。除了降糖藥物調整之外,睡前口服賽庚啶可抑製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或睡前注射生長抑製素。

情景模擬

沈大媽得糖尿病已經19年了,因為酮症酸中毒而住院。醫生詢問她的治療經過時,竟然吃了一驚。

令醫生沒有想到的是,沈大媽每天都要喝很多糖水,一天要喝掉500多克白糖,1個月要喝掉近25千克白糖。鑒於她的這種情況,醫生提出應馬上使用胰島素控製病情,沒想到遭到了沈大媽的拒絕。

沈大媽:“我不想打胰島素,萬一離不開它了,就沒辦法了。”

醫生:“您打針離不開胰島素,但能再活個三四十年,享受美好的生活,不打針病情就沒法控製了,人就完了,到底怎麼好呢?”

沈大媽:“還是先吃藥吧。”

醫生:“不能再吃藥了,吃藥不管用了。”

後來沈大媽還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病情穩定後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