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二節王永慶的“瘦鵝理論”
——抗住困難,等待機會的到來
“人在困苦當中,往往會養成一種堅毅力,隻要有適當的機會,有一定的條件配合,其成就就會很快,甚至會超越一般人。人的精神力量,就是這樣。”
王永慶在成功之前曾遭遇過種種挫折,當別人問起他是如何走過艱難的時候,他回憶起了這樣一段往事:
1941年前後,中國台灣被日本占領,物資極其匱乏,糧食也極少,就連種糧食的農村也嚴重缺糧,人都吃不飽了,當然也沒有剩餘食物和雜糧去飼養雞、鴨、鵝等家禽,人們隻好讓它們在野外自己找尋食物,吃野菜和野草。
那時,鵝是當地常見的家禽,一般說來,鵝在正常喂食之下長得很快,大約4個月就有五六斤重。可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飼料喂養鵝,鵝隻能吃野菜和野草,不到4個月就已經瘦得皮包骨,每隻大概隻有2斤重。
看到這些皮包骨頭、賣不出去的鵝,精明的王永慶心中盤算著:“2斤重的鵝可說毫無用處,假如我能動腦設法找到鵝飼料的話,養鵝的難題必定迎刃而解。”
於是,他馬上想方設法去尋找可以喂養鵝的飼料,根據他的觀察與分析,當時農村采收高麗菜之後,都把菜根和外麵一兩層的大粗葉子丟棄在菜園裏,而這些被丟掉的菜根和粗葉可以當做鵝的飼料,可是那些養鵝的人沒有發現這一點。
想到這一點,王永慶便開始四處搜尋菜根和粗葉子,人手不夠,他還專門雇人去四處的菜園子撿拾菜葉。後來,他又發現當地的碾米廠有廉價的碎米和稻殼可以買,把菜根和粗葉切碎,再混入碎米與稻殼,就製成了絕佳的鵝飼料。
飼料有了,鵝就更不是問題了,因為不到2斤重的瘦鵝到處都有,就是沒人要。養鵝的人見瘦鵝竟有人收購,正求之不得呢,王永慶沒用多少時間就收購了很多瘦鵝。
最後,他把四處收購來的瘦鵝集中起來,並用自製的飼料喂食。這些瘦鵝飽受饑餓的折磨,一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一直到喉嚨塞滿了飼料才暫時停下來;幾個小時之後,鵝等胃裏的食物消化完畢,立刻又狼吞虎咽一番。因為瘦鵝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特強,所以隻要有食物吃,立刻就肥大起來。
每天如此周而複始,原本不到2斤重的瘦鵝,經過王永慶2個月的飼養之後,重量高達七八斤,非常肥大。
這一些飼養瘦鵝的寶貴經驗,讓王永慶深深體悟到,任何人在遇到苦難時,都要學習瘦鵝,像它一樣忍饑耐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培養毅力,等待機會到來。隻要餓不死,一旦機會到來,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肥大起來。
1975年1月9日,王永慶在接受美國聖若望大學贈授榮譽博士學位的典禮上,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他說:“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隻有刻苦耐勞才能補不足。
“而且,出生在一個近乎赤貧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勞,簡直就無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我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