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的過程總會給人一種錯覺:古人個個都是了不得的人物!每一個人都能講出一番治國之道,似乎不是在談治國,而是在聊家長裏短。
其實治國一事,可大可小。說它大,大到直接影響一國的興亡;說它小,小到“治大國猶如烹小鮮”。原因何在?依照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若對事物的理解掌握達到一定深度,那麼,它們之間的“至理”都是相通的。因此,我們不僅能從烹飪中悟到治國之道,釣魚、屠宰、飲酒……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能找到“治國”的影子。同樣,治國的方法對其他行為活動均有借鑒意義,尤其是現代人最關心的“治商”(即商業管理)。
雖然“治國”和“治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涉及的是兩個不同的組織,具體的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甚至是千差萬別,其中的管理思想和原則卻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正如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組織最大的差異體現在各類組織使用的術語上。”由此可見,治理一個國家所需要的管理理念與所需秉持的原則,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同樣適用。因此,研究這些“治國”思想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大有裨益。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民族,我們的祖先不僅從日常生活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還非常注重對前朝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學習。所以,才有了《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浩如煙海的曆史書籍。史學家們整理曆史的目的,正如《資治通鑒》所說:“鑒於往事,有資於治世。”當然,也“有資於治商”。
在眾多的古代管理典藏中,曆代帝王將相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更具實用性的一支。中國有幾千年的曆史文化傳承,明君賢相層出不窮,其中積累起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當豐富,許多君主將相都總結了一套獨特而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當今的視角來看,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這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或閃爍在帝王將相的經典言論中,或隱藏在不見於經傳的稗官野史中,或依附在頒布實施的法規條文中,或反映在他們的兵法謀略中,需要我們以睿智的曆史洞察力和犀利的眼光把它們從諸多曆史典籍中挖掘出來,以親切可人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期對當今商業管理有些許啟發。這也正是我們編寫這本書的主旨所在。
本書精選了18位在曆史上頗具管理特色的帝王將相,彙集了他們在治國過程中所經曆的經典管理故事,在立體地展現曆史人物的同時,結合現代管理加以精彩的評述,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示。翻開本書,您既可以暢遊於漢光武帝劉秀的仁政柔情之中去品味其人性化管理的魅力,又可以從對康熙大帝治國劄記的品讀中去體會其“仁者”之心和勤勉態度;既可以欣賞漢高祖劉邦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將將”的魄力,又可以為魏武帝曹操秉持的“爭天下歸心”之道而擊節叫好;既可以從唐太宗李世民的“屈己納諫”中尋找決策的捷徑,又可以跟著一貫謹慎的千古軍師諸葛亮來一次“空城設險”;既可以看到中國第一位商人丞相呂不韋怎樣施行“治政如治商”,又可以追隨一代變革大師張居正來一次恢弘的革新之旅……
當然,我們並不僅僅是欣賞,重要的是理解、吸收和靈活運用。老子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他提醒我們:古今至理是相通的,明了古聖前賢的治理之道,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治理今日之事,從而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企業管理者,在經過對曆代帝王將相治國之道的分析和學習之後,能夠執古禦今,以此為表,提高個人管理能力,在引導企業走向興榮之路上,成就自己的商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