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李鴻章向曾國藩提出赴上海操練淮軍的構想的時候,曾國藩並沒有阻止他,隻是說:“少荃(李鴻章)去,我高枕無憂矣。惟此間少一臂助,奈何?”最後,曾國藩不但欣然同意,還親扶李鴻章上馬,這讓李鴻章終生難忘恩師的情誼。

而在李鴻章招募自己的淮軍之後,曾國藩還親臨祝賀,並且調撥八營(約4000人)的湘軍,讓李鴻章來指揮。

曾國藩對待左宗棠也是如此。早在1861年,左宗棠就因曾國藩的推薦,率5000人赴江西、皖南與太平軍作戰,以此起家,兩年後升任浙江巡撫,逐漸成為封疆大吏,開始創立自己較為獨立的事業。

在曾國藩的不斷鼓勵手下人才走出去創業的方針指引下,曾國藩的門生遍天下,八大督撫,半入其門,天下師旅,皆出湘係。據清史研究家分析,“清末18個行省,就有13個省的主官出身湘軍將領”。

其實,逼迫曾國藩鼓勵手下強將能臣走出去獨立發展的原因,就是今天我們企業中經常遇到的人才升遷瓶頸,這個問題至今仍在困擾著許多企業家。許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高層的職位有限,部分高層人才在碰到升遷的問題時,企業倘若不適時地鼓勵內部創業或是為他們提供更大的舞台,終將引發高層管理人員的流動。在這方麵,曾國藩堪稱現代企業家的表率。

如果說將企業做大,將市場做大是企業家原始衝動的話,那麼集團人才問題則是影響這一衝動的重要潛在因素。一方麵,沒有人才,市場拓展難以實施;另一方麵,如果人才全部聚居在一起,由於人才的個性差別與難以管理,難免會出現內耗的局麵。因此,設立分公司,將市場做大既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佳徑,又擴張了公司的規模,同時由於被委以重任,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積極性,進而發揮出全部能力甚至激發出他們的潛能。此外,內部創業也是有效解決老員工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華為集團為了解決機構龐大和老員工問題采取的方式就是鼓勵內部創業,為此,華為將非核心業務與服務業務,如生產、公交、文英餐飲業以內部創業方式社會化,先後成立了廣州市鼎興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華創通公司等。這些內創公司依托華為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市場占有率為其產品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在擴大了華為的規模和增強影響力的同時,也成就了企業內部優秀員工的創業夢。

這種內部創業的思維不僅在生產技術型公司存在,也普遍其他行業的企業中。某IT企業門下居然有地鐵項目承包業務,其原因就是公司有一個鼓勵優秀人才內部創業機製,隻要有想法、有思想、有可行的預算計劃,上報董事會經審批後,就可以實施。由此充分利用了自身上市公司資金優勢和高校人才優勢,從而成就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管理王道】

杯滿則溢,人滿為患。當人才超出企業可以容納的範圍時,就將“為患”了。這時,領導者必須當機立斷,將這些人才推出去,要麼開設分公司,要麼做地區業務代表……總之,鼓勵他們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這樣,他們才能麵對更大的市場,擁有更廣闊的舞台。而對於領導者來說,既開拓了公司局麵,又避免了人才流失,人財兩得,看似虧在先,實則盈在後,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月虧則盈”吧。

定“修身五箋”,求“內聖外王”:鍛造能影響大局的個人魅力

世人研究曾國藩大多集中在其齊家(家書)、治國(為官、為政)、平天下(操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三方麵,而往往忽略了個人修養,即修身。殊不知,士大夫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是基本功,也是後三者的根本所在。曾國藩作出這番成就即是建立在修身基礎上的。

曾國藩並不具備做武將的條件,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後留在京師,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這之後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拉起了一直特別的民團湘軍,精心操練出一支戰鬥力賽過綠營正規軍的隊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憑借著這個機會,他的湘軍勢力得到迅猛發展,湘係門生也遍布天下,這種強大的影響力來源於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而這種個人魅力則來自於他的個人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