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語出《列子·天瑞》)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本領,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因此,天的職能在於覆育生靈,地的職能在於承載萬物,聖人的職能在於政教風化,萬物的職能則由其性質所決定。
做事情不能來者不拒,要有所選擇,這樣才能避免廣而不專,博而不精。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都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明朝胡居仁說,“學博而不精,則流於駁雜”,即如果隻多聞博識而不專精,那麼一定會流於龐雜。莊元臣說,“善學者窮於一物,不善學者窮於物物”,即善於學習的人重視窮究一個事物的道理,不善學的人則貪求窮究一切事物的道理。
這些古代聖賢的言論,與列子所說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列子說:“天地沒有完備的功效,聖人沒有完備的本領,萬物沒有完備的用途。因此,天的職能在於撫育生靈,地的職能在於承載萬物,聖人的職能在於政教風化,萬物的職能則由其性質所決定。正因為如此,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人有困頓的時候,事物也有通達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天雖能撫育生命但不能承載萬物,地雖能承載萬物但不能施行教化,聖人雖能施行教化但不能違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規定後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名位。所以天地的法則,不是陰就是陽;聖人的教化,不是仁就是義;萬物的性質,不是柔就是剛;這都是依照各自固定的性質而不能超出各自的界限啊!”
列子認為,每個人的特點都有突出的方麵,應該順應這些特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同時,每個人也有不足,能力也不完備,所以不能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列子的話告訴我們,無論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應該專於自己的領域把它們做好,而不能學什麼像什麼,見什麼愛什麼,博而不精,廣而不專。
少則得,多則惑。同時追逐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樣樣“通”的結果隻能是樣樣“鬆”。人無所舍,必無所成。一方麵要善於集中精力,抓住機會,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事情;另一方麵,又要善於舍棄並不重要的事情或暫時不宜做的事情。“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博而不精、泛而不專者常表現為“聰明好學”、“無所不能”,但其實質往往是求功心切,缺乏韌勁。譬如經營各業,則廣而不美;學習百藝,則博而不精。隻有專營一業,心無外鶩,才能才專攻領域有更大的作為。
古人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和事情是無限的。如果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漫無目的的事情上,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沒有方向性沒有針對性,最終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人的一生可能會做很多事,但隻要做對一件事,就有可能成功,許多成功人士就是花了數年、數十年甚至一生的時間來矢誌不渝地做一件事,最後才獲得成功的。
吃古通今
小王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
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記”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量特別大。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像湯汁,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湯。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