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語出《列子·說符》)(子陽)君自己並不認識我,他是聽從別人的建議才給我糧食的。等到他要加罪於我時,也會因別人的建議而發生。這就是我不接受饋贈的原因。
真誠熱情是做人原則,珍惜時間是做事原則,沉穩冷靜則是遇事態度。事情發生時,不管事大事小、事輕事重、事急事緩、事好事壞,都應保持清醒,冷靜應對。遇事沉著冷靜,是有修養的表現,更是理性、睿智的表現。內心深處隨時保持冷靜、理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始終保持客觀的分析能力,這對為人處世尤其重要。
列子在鄭國遊學,生活窮困。一天,一個經常來聆聽列子講述的人問列子為何臉色不好。列子說是自己因為飯吃不飽的緣故。
鄭國的宰相子陽聽說後十分驚訝,想不到自己十分尊崇的列子居然過著窮日子。子陽回到宮中之後,立即命令手下人給列子送去一車糧食。
列子聽說有人給自己送來糧食,十分高興。但得知詳情後,列子向送糧人表示自己不能接受這些糧食。列子一再推辭,送糧人無奈,隻好把糧食運回去。
送糧人走後了,列子回到屋裏,他的妻子便責罵他:“我聽說做有品學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樂。現在我們忍饑挨餓,子陽子給你送來糧食你卻不接受,難道你不顧我們的死活嗎?”
列子說:“子陽君自己並不認識我,他是聽從別人的建議才給我糧食的。等到他要加罪於我時,也會因別人的建議而發生。這就是我不接受饋贈的原因。”
妻子點頭稱是。果然沒過多久,鄭國老百姓就作亂殺了子陽。列子則因拒食子陽送來的糧食而幸免於子陽的牽連。
列子和子陽交友的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保持冷靜,考慮問題眼光要長遠。子陽子不親自去了解朋友,完全聽信旁人言論。聽這個旁人的,就這樣對待他;聽那個旁人的,就那樣對待他。對朋友了解如此不可靠,別人就會認為你不可靠。所以聰明的列子在誘惑麵前,冷靜而理智地拒絕了子陽子的好意,最終避免了禍患。
遇事沉著冷靜是智慧的重要標誌,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以冷靜處事,有利於順境與逆境中的反思,有利於苦樂中的洗煉,有利於善惡的辨識,有利於品質上的不斷完善,有利於安危中的權衡。
生活裏有太多的逆境,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隻要冷靜處之,就能最大可能地減少失誤,最大可能地接近成功。
吃古通今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來,對他說:“姓夏的,我隻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為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