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遵循道義是處世之本(1 / 1)

列子曰:“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食靡角,勝者為製,是禽獸也。”(語出《列子·說符》)人如果沒有道義,隻知道吃食,這不過是雞狗罷了。為了爭奪食物而角鬥相爭,勝利者就是主宰,這不過是禽獸罷了。

所謂道德仁義,就是建立在群體價值觀之上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包括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它是群體共同利益的保證,對人的行為有一種無形的規範和約束作用。正確的道德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和諧,可以讓人生變得更亮麗。俗話說,做人要厚道,這就是指人與人之間要講道義感情,而不是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欺騙。

嚴恢說:“學道的目的在於追求財富。現在得到珠寶也是擁有財富了,何必要用道呢?”

列子說:“夏桀商紂隻重利卻輕視道,因此國家就滅亡了。幸好我還沒有對你說什麼呢。人如果沒有道義,隻知道吃食,這不過是雞狗罷了。為了爭奪食物而角鬥相爭,勝利者都是主宰,這不過是禽獸罷了。本性已經是雞狗禽獸了,卻要別人尊重自己,這是不可能的。別人不尊重自己,那麼危險屈辱就要到來了。”

列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講道義。君子重義而輕利,小人重利而輕義,重利而輕義者,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

做事、為人處世,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取和舍的選擇過程,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取舍標準,因此,出於省己察人之需要,就不得不思考思考自利、道義問題。無論在自利和道義之間怎樣權衡,做人做事都要無愧於心,都要有良心,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多行不義必自斃,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聖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們把自己的臉轉向東方或西方,皆非真正的道義。真正的道義乃信仰安拉、末日、天使、天經及眾先知;將自己所愛的財產施予近親、孤兒、貧民、遊子、乞丐或用於解放受奴役者;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履行信約,在貧窮、患難、戰爭時堅忍。這等人是忠誠的,是敬畏的。

由此可見,道義不但至關重要,而且無處不在,它就像一麵鏡子,時刻都在拷問你的良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時的僥幸無法保證一生的幸福。得理才能心安,理直才能氣壯,為了心靈得以安寧,應謹遵道義與責任,善待你的良心,愛惜你的人格,這才是至尊無價千金難買的為人之本。

也許有的人幸運,無論怎樣的無情無義,都有可以僥幸躲過,無論怎樣的欺詐和陰險都可以逃過輪回的報應,但這些絕不是我們做人不講道義的理由。或許我們不能指責別人怎樣做,但做人保持一種胸懷,保持一種坦蕩,我們才會開心地生活在陽光下。

吃古通今

明朝儀征地方,有位姓金的老翁,他家開典當鋪為業。

嘉靖初年,江上的水寇到處的搶劫擄掠,當地有錢的人家幾乎都被搶過,獨獨隻有金家沒有被搶,官府懷疑金家跟強盜有勾結。

後來強盜被官府捉住了,官府就詰問強盜:“為何獨獨隻有金家沒有被你們搶劫呢?”

強盜說:“我們幾次前往金家搶劫的時候,都被金甲神給趕了出來啊!”

官府不相信強盜這種的說法,就傳喚地保和鄰居來詢問,他們都說:“金家沒有被搶,實在是因為金家積德的緣故啊!每家的典當鋪都在典當的時候,用低價買進,去贖回的時候,則是要用高價買回;隻有金家的典當,出入都很公平,估的價也高,限的期也遠;而且年老貧窮的人典當東西,還會破例的免除利息。到了冬天,則免除典當寒衣的利息;到了夏天,則免除典當暑衣的利息,金家每年都是這樣的做啊!上天保佑善人,就命令金甲神擁護保佑金家,這種道理,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啊!”

縣令聽了之後,也就嘉許金翁的善行,並且還向朝廷上了奏折。朝廷也很快下令褒揚表彰金家的善行。

老夫子點評:為人處世從道義出發,凡事從大處著眼,在細枝末節、蠅頭小利麵前,有李白那種“千金散去複還來”的坦蕩和豪氣,這是典當鋪老翁給我們的啟示。那些為了一己之私心而置他人正當權益於不顧,到最後隻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更慘痛代價的人,應引以為戒。

鏈接共享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詳,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列子·說符》

有個人家裏的梧桐樹枯萎了,鄰居家的老頭說枯萎的梧桐樹會帶來不詳。這個人便急忙把枯樹砍掉了。鄰居家的老頭於是請求把枯樹送給他作柴火。這個人便不高興了,說:“鄰居家的老頭隻是想要得到柴火而讓我把枯樹砍掉,與我做鄰居,卻這樣陰險,怎麼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