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係:“巨人”的倒塌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戰場剛剛開辟,歐洲戰場一片硝煙彌漫。當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都集聚在這裏的時候,來自44個盟約國國家的730多位代表卻齊聚在冷清的美國新罕納爾布什州風景優美的布雷頓森林郡的華盛頓山度假賓館,吵得不可開交。50年後,當時的一個工作人員回憶說,“從7月1日到19日,從會議室裏不時傳來各種語言的陳詞、質問和爭辯。這夥人每天兩眼一睜,吵到熄燈,到激烈處通宵不寐……”。
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在討論什麼?
這些整天爭吵不休的人看似聒噪,其實卻都大有來頭。他們中很多人都是當時《紐約時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經常采訪的對象,其中著名的有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美聯儲的主席艾考斯、參議員托比、經濟學家懷特等。
說這一座小小的度假賓館此時大腕雲集一點也不為過。這些人中最大的腕,是一位英國人。當時,人們絕不會想到,此人的肖像不僅將出現在那些最著名的雜誌封麵上,他的名字還將出現在此後的60年中任何一版的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金融學教科書上。他就是對現代政府經濟政策影響最大的經濟學家,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對現實經濟影響力最重要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此時,凱恩斯已經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冷酷無情地驅使自己和別人工作”,而他當時的主要對手——美國財政部經濟學家哈裏·懷特也緊張戒備,每天隻睡五個小時。
這一次足足開了20天的會議,終於爭吵出一個結果,那就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係——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的金融貨幣體製協議。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相當程度上摧毀了世界貿易。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使得金本位製度徹底破產。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係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因而呈現出—種混亂的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係成為可能。
1944年,盟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已成定局,它們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準備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係,以促進戰後的世界貿易和經濟繁榮。22個盟國代表簽署了一份盟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彙率製,是構成這一貨幣體係的兩大支柱。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布雷頓森林協定》還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它是維持這一體係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彙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係三大職能。同時,世界銀行也由此時產生,它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長期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物資本。而貸款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世界銀行在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上發行的債券。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形成,暫時結束了戰前貨幣金融領域裏的混亂局麵,維持了戰後世界貨幣體係的正常運轉。固定彙率製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於金本位下彙率的相對穩定。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形成,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了世界貿易。美國通過贈與、信貸、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等形式,向世界散發了大量美元,客觀上起到擴大世界購買力的作用。同時,固定彙率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於彙率波動而引起的動蕩,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主要國家的貨幣彙率,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美國被確立為儲備貨幣國。這與美國經濟實力的雄厚是分不開的,但也正因如此,給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埋下了倒塌的隱患。
因為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最根本基礎其實是美國的經濟基礎。假若美國國際收支持續性逆差,美元對外價值長期不穩,美元則會喪失其中心地位;另一方麵,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如果美國黃金儲備流失過多,儲備不足,就難以履行兌換義務,並且無力進行市場操作和平抑金價,美元比價下降。國際貨幣製度的基就會隨之動搖。由於布雷頓森林體係還規定了彙率浮動幅度需保持在l%以內,導致彙率缺乏彈性,限製了彙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
隨著曆史的發展,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弊端逐漸暴露。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鬆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這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兩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這年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