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罩上一把保護傘
2006年春季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如今已經引發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發放房屋貸款時,美國的金融機構完全沒有對風險的畏懼之心,因為他們相信即使借款者付不起月供,房屋價格上升也會使得擔保的價值上升。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擁有複雜多樣的衍生金融工具,他們顯得更加有恃無恐。華爾街運用極其複雜的金融工具將這些證券分割,向全球的投資者發售,這成為華爾街獲取巨額利潤的引擎。
雷曼兄弟也加入到了利潤豐厚的房貸市場之中。在2004年,雷曼買下了加利福尼亞的BNC房貸公司,而這家公司一直向那些信貸記錄極差的人發放貸款。不僅如此,雷曼還買下了 Aurora Loan Services LLC, 這個公司對沒有完整證件記錄的人發放貸款。2007年上半年,Aurora 每個月就發放過30億美元的次級貸款。
這一策略使得雷曼在房地產的業務創紀錄的實現盈利。雷曼資本市場部門的銷售從2004年到2006年猛漲56%,比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部門增長的速度還快。而在2007年,雷曼實現了三年連續創紀錄的盈利!
經濟學家哈瑞斯說,“當每一個人都認為房屋價格會上升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信以為真,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的時代。當然,更因為我們有複雜的衍生工具被認為可以規避風險。”但事實證明,一旦泡沫破滅,建築在此之上的複雜金融衍生工具就會使得金融係統幾近崩潰。
在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過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實際上是“助了一臂之力”。奇怪之處也在於此,金融機構的初衷就是以種種衍生金融工具將貸款分割,試圖分散風險,結果卻令人沮喪。
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經濟、政治、技術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信用風險正以指數方式增長著。從居民個人來看,消費信貸的發展使得居民個人作為一個重要的信用提供者出現。萬事達卡的一份報道這樣寫道:“1995年,萬事達信用卡的發行增長率(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為:歐洲25%,亞洲22%,拉美36%,中東和非洲22%。”從公司企業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公司賬戶上都有應收、應付款項,還有很多企業發行大量的公司債券。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各國的債務都在不斷地上升。這一切都說明了信用的巨大發展。現代經濟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信用經濟,信用在現代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信用的日益發展,信用風險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信用衍生產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信用衍生產品,後來發展為衍生金融工具,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分散信用風險、保密性、提高資本回報率。一般主要采用遠期合約、互換和期權這三種基本構建方法。是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為基礎而創新出來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為前提,以這些金融工具為買賣對象,價格也由這些金融工具決定。信用衍生產品發展到後來,新增了很多產品,股票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合約,期權合約,債券期貨合約都是衍生金融工具。
信用衍生產品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但其參與者非常廣泛,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固定收益投資者、保險公司、高收益市場基金、新興市場基金以及一些非金融性的公司。由於信用衍生品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所以暫時沒有明確的監管條例,一般套用相關的監管規則,或者與監管框架較成熟的傳統產品進行類比。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對銀行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