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冠球開始考慮產品要走出去,是因為當時是計劃經濟,鄉鎮企業在國內市場很難立足,而國際市場就是憑質量與價格取勝。所以,走出去的目的既是企業生存的需要,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沒有想出去創品牌。當然,現在企業發展了,也要開始創品牌,要利用國際資源。所以,從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再到企業走出去,從當初的國際營銷。國際生產到現在利用國際資源,一步步發展,起點也逐步提高。如果企業起點不高,沒有規模,就很難在發達國家生存發展。任何一個產品,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為顧客創造價值。隻有為顧客創造了價值,客戶才會購買你的產品,最終達到雙贏。魯冠球一開始賺取微利,到後來與國外企業聯合,是一步步走過來的,從生存、發展到壯大,這需要一個過程。
對於進人國外市場是先去東南亞還是去歐美,是進入華人圈還是主流社會,魯冠球一直在研究。他分析,如果進到華人圈,可能生意馬上就能打開,通過中國人之間介紹,就可以達到。但魯冠球認為這樣就仍然處在中國文化當中,還是中國人的思維,而且到一定時期,就會停滯不前,產生互相封鎖現象。最後,魯冠球選擇了進人主流社會,融入本土化。起點高了,發展速度就會快起來。目前,萬向美國公司已被評為美國中西部地區發展最快的中資企業。
海外發展速度快、效益好,關鍵還是在於人,要選好了人才,包括在當地聘用。
搞企業,利潤是根本的根本,否則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利潤就像人的血液一樣,要培植自己的血液。人家輸來的血液總是有限的;自己的造血功能不好了,發展再好也會受限製。
魯冠球認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與金融接軌。在戰略擴展與延伸期,要牢牢抓住主業,在把實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再擴展到金融保險業等其他行業,通過其他行業的發展,再來促進主業的發展。實業終歸是拿手的本行,對於金融業他還隻是在摸索,因為他看到保險業肯定是一個大的方向,會有一個大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萬向集團先進入國外保險業,主要是想學一點本領,到國內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參與。
3.以最強的陣容,開拓國際市場
當別的企業正在國內市場上大打忍刃戰的時候,力帆集團總裁尹明善及時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原來摩托車出口的利潤是內銷的4倍以上!於是,尹明善集中了公司的最強陣容力拓國際市場,他和同事在兩年之內跑了20多個國家,平均每三天中就有一天呆在國外。
走出去天寬地闊。現實給尹明善上了生動的一課,原來這個市場大得很,原來我們的東西不比別人差,對國際市場我們缺的是了解,缺的是開拓。當時東南亞流行彎梁摩托,恰好力帆彎梁車享譽全國,轉眼間,力帆順勢席卷東南亞;白種人喜歡高架跑車,這種車我國僅有包括力帆集團在內的兩個廠家生產,力帆又由此贏得阿根廷、烏拉圭等國的市場。在越南、印尼等國,過去是日本摩托車大行其道,在力帆的強力攻勢下,日貨節節敗退,力帆在當地占到80%左右的市場份額,打破了國內製造業“逢日必敗”的神話。
如今,一輛輛奔馳在大街上的、有中國製造標誌的摩托車,已成為東南亞當地一道獨特景觀。過去並不把中國同行放在眼裏的日本摩托車公司,一覺醒來忽然發現,自己的傳統領地已經被這位不速之客衝得七零八落,其驚訝可想而知。他們成立了同業協會,聯手對付力帆,並建立了專門機構,研究力帆的一舉一動……生產全球化、技術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資本全球化,是尹明善推行其市場全球化路線的四隻輪子。如今,僅拿下自營進出口權兩年多的力帆,已在南非、伊朗設立了組裝廠,並且還計劃在越南、印尼、美國等地設廠,這就初步實現了生產的全球化。在技術全球化上,尹明善計劃投資100萬美元購買國外“軟技術”,以圖“站在巨人肩上謀發展”。力帆的人才全球化戰略更是不惜血本,最近尹明善聘請了三位澳籍華人到公司擔任高管,最高的月薪1萬美金,比他們在澳州的工資還高出50%,尹明善稱他們為開拓國際市場的“空降師”,這不僅因為他們業務精通,以一當百,還由於他們外語純熟,通曉國際貿易規則,擁有在許多國家免簽的護照。這樣,如果哪裏出現商機,他們就可以迅速出擊,搶奪灘頭陣地。市場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尹明善創造性地提出產權換資金的方法,計劃通過私募及公募招股方式,吸納6000萬至8000萬美元國際資本。“企業做到幾百萬時是自己的,做到幾十億時,就是大家的了,一個沒有國際資本進人的企業,注定是個做不大的企業。”尹明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