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跨國合作,最大贏家是自己
吉利集團總裁李書福認為,入世以後體製和機製的優勢已經不複存在了。跨國合作是必然的趨勢。在過去封閉的市場裏,可以在每一個行業從小做大。入世後,如果還是抱著原來那種在封閉的市場裏麵說我的機製如何,我的體製如何,我的成本怎麼樣,還用那個標準來衡量當今市場,那就等於是自己沒有提高,對這個市場沒有認識。
真正的競爭優勢就是李書福經常講的,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既然是大變革的時代必須以變革應對變革。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來自比競爭更快的革新,如果你不能比競爭更快地革新的話,你肯定會死掉。
成功就是這個概念,今天做成了馬上拋棄它,重新開始,一定要重新開始。還站在過去的傳統思維上拿那個標準來衡量今天的事物,那已經落後了。
現在,已經很難把握市場走向了,有的時候你睡覺起來真有時不我待的感覺,這個世界太快了,你不能還是以原來的思維感覺自己那個是寶貝,那個時代已經不複存在了。你不能和中國某些企業單一的比,開放的市場是世界的,你要麵對中國的市場,麵對中國的企業,要和世界的500強,包括大型跨國公司,在市場、資源、技術各個方麵展開合作和競爭。你是選擇合作還是競爭,競爭你要看一看是否能競爭過它,如果競爭不過它你看一看是否能合作,你能否設計出來合作模式。現在如果有哪個企業說要和世界500強競爭,這本身就是不成熟的,是在資金、技術方麵,還是在管理、市場方麵?你靠什麼去競爭?
李書福時常自問,在入世之前該做什麼?先設計出來歐洲人吃什麼口味的,美國人吃什麼口味的,日本人吃什麼口味的,我想給誰做什麼菜。這時候你要想,我把菜炒好了嗎,佐料怎麼放,有沒有廚師,做出的東西能不能賣出去?
誰能和跨國公司有合作的機會誰就是最大贏家之一。因為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發展中國家就是一個市場,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曾有一個經濟學家談到,如果說20世紀是跨國公司主導的世紀的話,那麼21世紀就是跨國公司主宰的世紀。所以今天我們要定位的就是如何跟真正意義的跨國公司進行對接、進行合作。搭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才有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要搞創新經營,否則沒有希望,等你達到一個基本成熟期以後你才可以討論競爭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李書福認為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可以和跨國公司合作的產業你是不是進入了。
第二是機製問題。企業現有的整合是不是能夠跟他融合。如果說你整合的是他正要付出時間和成本整合的,你可以高價地等他來,不是你找他,是他來找你。因為中國市場還有保護期的問題,這就是機遇,中國最大的商機就在這裏,誰抓住這個商機誰就是贏家。整個未來的產業定位一定是站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衡量,任何高技術、高科技,一定要有資本的推動力,沒有資本的推動力,你的發展是緩慢的。既然你要吸引國際資本,那你吸引資本的優勢是什麼,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個是市場。你要看到中國這個市場還有多長時間飽和,然後未來到非洲、拉丁美洲去,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