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很難相信,吸引力法則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以至於能實現人生中的每一個願望,然而這就是事實,這個秘密的偉大之處也正在於此。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吸引力法則這個偉大的秘密,以下特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論述。
一、為什麼要運用這個秘密
首先不妨做一個測試:觀察你周圍的人,那些積極樂觀的,總是以正麵心態去看待問題的人,與那些消極悲觀的,總是以負麵心態去看待問題的人,這兩者的精神麵貌、生活狀態、理想目標的實現有什麼不同?有多大不同?
結果你會發現,前者總給人這樣的感覺:他們輕鬆、快樂、幸福地生活著,他們隻需要用眼睛去認識事物,用思想去感知生活,他們的願望便會自然而然的達成。而後者,總是被別人無意識的看作消極、悲觀、失望、自卑甚至失敗的代名詞,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負麵的不利因素都是正常的,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事實也往往正如他們所料。
為什麼兩者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就是由吸引力造成的,更確切地說,是由吸引力法則中的思想產生作用的結果。
思想就是意識,你一定要明白,意識對你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哲學上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的說法,近代英國主教、哲學家貝克萊也有“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理論,這都是在強調意識的作用。現以“存在就是被感知”理論為基礎舉個具體的例子。
首先,要證明一個事物存在,是根據什麼來做出判斷的呢?比如你手上有本書,你說,你看到了一本灰白色的書,因此這本書存在。但如果作進一步思考,隻不過是有一些灰白色出現在你的視網膜中,你在夢中也可以看見灰白色的書,但夢中的書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說你看見了,是不能證明這個東西存在的。
到這裏,你可能又會說,我不僅看到了,而且還用手摸到了,這本書紙張很平滑,甚至感覺有點涼,但仍可作進一步的思考,你隻是感到了平滑、涼意,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完全可以用儀器刺激你的大腦或皮膚神經,讓你產生這兩種感覺,而並不需要這本書的出現。
說到最後,就是這個理論得出的感覺主義唯心論:人們所說的物質,不過是人們感官經驗的綜合,感官經驗都是意識的,物質,實際上就是意識的產物。這個例子屬於唯心論,它認為意識在物質世界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與唯心論對立的唯物論也對意識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強調了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這是眾所周知的。
請注意,這裏的論述與唯物還是唯心立場無任何關係,其目的隻是通過截然對立的它們在意識作用的看法上保持著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來說明,思想意識對激發你認知和改造世界潛能的重要性。
這種一致性,其實就是思想的力量,它正是吸引力法則所強調的。
思想因外部事物或你想象中的事物而產生,它也可以反過來影響事物,即你和你的物質世界都是非物質世界的擴張,都是你非物質世界的創造。所以,你必須認識到,你的思想就好像一個磁鐵,它會吸引相關的思想,吸引相關的人,吸引相關的事物,吸引相關的生活方式,最終產生相關的結果。
昨天,一位孕婦來到診所,說她這幾天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精神狀態也不太好。她看起來的確有點糟糕。和往常一樣,我先詢問了病人的一些基本情況。
“身體有哪裏不舒服嗎?”“沒有,感覺都很好。”“最近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嗎?”“沒有,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晚上睡覺失眠嗎?”“沒有。”“飲食正常嗎?”“挺正常的。”
沒發現問題。接著,我簡單為她做了全身檢查,依然沒發現異樣。我有點苦惱,看得出來,她應該是存在些問題的。
我又問他:“睡覺做噩夢嗎?”“經常做夢,大多是與孩子有關的,但不做噩夢。”還是正常。“真沒做過嗎?你仔細想想。”我需要時間冷靜一下,到底問題出在哪裏,所以下意識追問了一句。她開始低下頭去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