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水”放入有關化驗水中沉澱後,則無雜無色,清澈透明,悲痛時呼出的“氣水”沉澱後呈白色,悔恨時呼出的“氣水”沉澱後則為蛋白色,而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沉澱後為紫色。把“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死了。
由此,愛爾馬分析:人生氣(10分鍾)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的都複雜,都更具毒性。
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一定學會要克製生氣、怨恨、憤怒等不良情緒,用幽默、寬容等藝術的處事方式來對待它們。
在這種積極情緒的影響下,疾病是無法在你身體中存活的。你的身體每秒都在丟棄上百萬個有害細胞,同時也在製造上百萬個新生細胞。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發揮在你身上的最直觀有效的作用。
有這麼一首小詩:“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會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如果我們能有一份好心情,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使自己進入灑脫豁達的境界,那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健康就會伴隨左右。
心理健康勝過藥物
據保守估計,在所有尋求解脫的病痛中,有90%以上都是通過自我限製而達到目的並逐漸康複的。或者也可以這樣說,超過90%的人類疾病治愈中,精神是主導因素,遠遠超過藥物。
——約瑟夫·伯恩斯(大學神經學教授)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係,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人際關係的維持,它不僅能使人獲得確保自我的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毫不誇張的說,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著人體的健康。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70%的人死於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心身疾病。今天,危害人們健康最嚴重的疾病已不再是傳染病等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而是與心理、環境和社會相關的心身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不斷警告說,心身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既然疾病的根源都是心理因素,那麼,疾病的治療和康複也應從心理問題入手。
吸引力法則專家約翰·迪馬提尼醫生說:“在康複技術中,有一種叫做‘安慰劑’的東西,它能對人體疾病的康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安慰劑其實就是一種假定有某種治療作用,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作用東西。比如糖片之類。如果醫生告訴患者,這種‘藥物’(安慰劑)對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那麼隨後發生的事情就是,這種‘藥物’確實有了療效,而且有時還與原來設計為具有該療效的藥物具有相同的療效。”
約翰醫生所說的“安慰劑”,就是將抽象的吸引力法則形象化、具體化,然後,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讓患者產生了積極的心理狀態,最終使疾病開始好轉,這種適用的效果使這個法則變得更加令人信服。
所以,人的心理狀態才是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有時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醫藥所起的作用還要大。一個人得了病,實際上可以嚐試去探索一下,到底他意識中的什麼東西導致或促使了疾病的產生,而不僅僅是使用藥物。
我是一個單身女性,育有一個孩子。前年夏天的一場大雨讓我染上了疾病。被雨淋後的第二天,我便開始發燒,全身感覺不適,厭食,心情也更加糟糕。
幾天後的一個上午,我的右臂突然感覺無力,酸脹,並向右肩胛區放射,右腰部感覺不適。第二天,右上腹及右腰部突然劇烈疼痛,大汗,不能直立,伴惡心,當時認為是用力不當、岔氣,經按摩、用藥後症狀減輕。第三天淩晨,左右疼痛再次發生,取半座位,6點左右疼痛消失。
當天去醫院的檢查結果顯示:多發性膽結石,膽囊炎,有兩塊較大的結石,其中一塊1.8x0.8cm。醫生建議手術切除膽囊。說結石太大,不可能排除,再就是膽結石粉碎效果不好,並且在排石過程中有可能進入胰腺,引起急性胰腺炎,如果長期未能治愈,還有可能轉化膽囊癌。
聽到這一切,我萬念俱灰,覺得命運不公平,疾病為什麼也不放過一個無助的弱女子,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手術好還是保守治療好?手術萬一有什麼意外,孩子沒人照顧,保守治療又怕疼痛一直糾纏,而且長期吃藥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經濟負擔。
身體的疼痛、精神的空虛、心理的畏懼……盡管每天都有朋友陪伴,我還是一晚又一晚的徹夜難眠。
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電視上的抗癌英雄,那些了不起的人以自己頑強的毅力,樂觀的心態戰勝了癌症。而我僅僅是長了小小的石頭又有什麼可怕的。我眼前一亮,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我也要積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