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幹!”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1000萬了,你還不高興嗎?”
老人說完笑吟吟地走了,留下那青年在思索。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富足的,那麼,你就是富足的,並且你很快就會真實體驗到這種富足。老人和青年的一番對話佐證了吸引力法則,也充分說明,富足完全在於一種心態,即使你不名一文,也有百萬身價。
財富的給予和收獲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都是最偉大的慈善家?因為他們懂得,將自己的財富給予別人,會吸引到更多的財富。
——朗達·拜恩
《牛津百年家訓》財富篇有這樣幾句話:財富就像魚鉤上的魚,隻有舍得半兩魚餌,方能釣起重量可觀的大魚。
舍與得是天地輪回的哲學,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是人生的大智慧,更是贏得財富的主要秘訣。
舍,即給予。當你將自己的財富給予別人時,你就是在潛意識裏說:“我有很多,我很富足。”既然你先前已確立了這種富足的觀念,那麼一旦你采取行動,吸引力法則就會將較之於你給予的更多的財富吸引過來。
懂得給予的人,必將吸引更多,收獲更多。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道理,卻沒幾個人能做得到。慈善家便能很好的說明這點。
這種情況可能會令你十分驚訝——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居然都是最偉大的慈善家。他們不求回報地捐出數目龐大的錢財,難道不會變窮嗎?為什麼他們總是有源源不斷的錢財來供給他們的捐贈?這正是他們的過人之處。他們懂得運用吸引力法則這個秘密。
金錢始終應該是“流通”的。當一個人感到害怕,而自私地為自己堆積一切時,就說明他開始創造了“阻塞的管子”,讓金錢在自己的生活裏停止了流通,金錢就很難以朝他的方向流回來。俗話說:有付出才有回報。試想一下,有哪個人的成功不是因為付出而獲得的呢?
金錢持續流通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開始給予。給予和收獲是一體的兩麵。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就要開始感覺富足,然後向他人給予你的財富。不要擔心,你在給予時,宇宙也已經為你所想要的一切開始忙碌,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會帶著利息一起回來!
在香港的一個國際拍賣會上,競拍者都是些業內的常客,唯獨邁太太是一張新麵孔,而且是一張過分年輕的麵孔。邁太太頻頻舉起手中的小牌子,更是引起了全場的矚目。70萬港幣,舉重若輕,拍下了一棵做菜用的白鬆露菌,揣在懷裏就走了。難不成邁太太這是權當逛菜場來了?
一時間,輿論為之沸騰。翌日,媒體都在談論這位神秘的美女,在拍賣會上驚鴻一現,出手豪闊,隨即飄然而去。她是怎樣的身世背景?巨款拍得白鬆露菌,又將用在何處?
邁克的朋友,史迪克先生在這邊撫掌大笑,這正是他預想中的效果。這棵白鬆露菌,實際上是史迪克先生的戰利品。如今,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親自去競拍千萬以下的拍品,是不再可能成為新聞的,所以特地請邁太太出馬。
話說,這棵被神秘女子重金拍走的白鬆露菌,不久再次在媒體現身。據餐飲界人士提供的情報,有一家著名的餐廳,近日正積極籌備一次盛大宴會,極品血燕也不過是漱口用的,因為主角將是這棵身價不凡的蘑菇。
陸續傳來的消息層層揭開這個故事的懸念。這場盛宴正在邀請四方名流出席,收到邀請者,也無不欣然應邀。
一是因為,這棵被連篇炒作的極品大蘑菇,著實讓人有一親芳澤的欲望。
二是因為,邀請函件中說明,這次出席宴會的來賓,都要支付一筆餐費,這筆錢是專門捐給兒童福利事業的。對於主人甘於花70萬港幣拍下這棵蘑菇,再斥資舉辦如此盛大的宴會,賓客如果不願配合,實在顯得小氣。
是日,盛宴上座無虛席,白鬆露菌香氣縈繞,史迪克先生出盡了風頭。當場清點籌得的善款,全部捐給了基金會。這個故事的謎底是,一切為了慈善事業。這使得替史迪克抱回這棵大蘑菇的邁太太,也深感榮耀。
不過,邁太太還是發覺這次慈善行動在環節上有一些缺陷。她問史迪克先生:“如果省下當初買白鬆露菌的70萬,不是有更多的錢,可以捐給基金會了嗎?”
史迪克先生搖搖頭說:“這樣的話,誰還會注意我捐的錢呢?”
邁太太點頭頓悟:“難怪熱衷於慈善事業的,總是富人。”
史迪克在財富的給予與收獲上收放自如,不得不說,其巧妙之處與吸引力法則如出一轍。富人的財富就是這樣得來的。
給予才能獲得,才能吸引更多。需要提醒的是,給予與犧牲不同。給予的前提感覺是“我很富足”,犧牲的前提感覺是“我很有限”,這兩種感覺一好一壞,其產生的影響及吸引來的結果也會有明顯的好壞差別,一定要注意區分。
友誼與財富
世界上人這麼多,為什麼你偏偏和他們成為了朋友?為什麼你願意整天和他們呆在一起?為什麼你們總是樂此不疲地聊天、聚會、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因為你願意和他們相處,這讓你感覺很棒。
——喬治·裏弗斯(企業家、成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