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樓,剛要走進裏麵的辦公室,他突然停下來說:“齊格,我想介紹你認識坐在桌子後麵的那位最偉大的秘書。”然後他走到秘書麵前說:“我想我從來沒有告訴你這樣一件事,就是我妻子認為是你把月亮掛上了天空,並相信你能隨時把它摘下來,因此我請求您不要這樣做。”秘書微笑著說:“我很高興聽您這麼說。”接著我們走進保險業務辦公室,他說:“齊格,來和這位最優秀的保險工作者握握手,他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因為他是那樣勤奮,不辭勞苦。”
這整個過程不超過3分鍾,但沃特·黑利卻使每個人都將以高水準的工作標準來要求自己。
卡耐基認為,黑利給予職員的是真誠的稱讚,得到的是他們對工作、對公司的滿腔熱情,在這種態度的激勵下,員工的工作效率必會越來越高。由此可見,隻要你願意去鼓勵別人,他們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好,你得到的報償就會越來越多。
總之,讚美他人能積極地影響他人,溝通自己與他人的感情。特別是當你與他人產生隔閡時,關心對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長處,是消除這種隔閡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對於自己不太親近的人,恰到好處地給予讚美,也會使雙方增加親近感,建立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
不要過於謙讓
出於發揚謙讓的品質,很多人自小便被灌輸一種意識——將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這種外界意識幹預使得他們隻能吸引一些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的、不值得的感覺。並且,隻要這些感覺繼續存在,他們就會吸引更多的讓自己感覺沒有價值的人生境況。所以,必須改變這種思想意識。
——朗達·拜恩
美國社會心理學愛舒爾茨認為,以人際關係中人們各自不同的表現來劃分,人主要有三種類型:
(1)謙讓型,特征是“朝向他人”,無論遇見何人,總是想到“他怎麼想的?”(2)進取型,特征是“比他更優秀”,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知道其力量的大小。(3)分離型,特征是“疏離他人”,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他人對自己的幹擾。
三種類型中,謙讓曆來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美德,一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在吸引力法則看來,這並不完全正確。
吸引力法則中,謙讓意味著自己處於最後的位置,這種處境下吸引來的會是與之相對應的沒有價值的、不值得的感覺。謙讓從一開始讓自己做好自我犧牲的心理準備,直至謙讓形成既成事實,都是一種負麵的思想在起主導作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是與吸引力法則相違背的。
一家公司麵向社會招聘銷售人員,應聘者很多,但招聘單位隻需要一個。
在應聘者搶占座位作準備時,一個女士卻幾次主動讓座,讓別人先麵試。到她麵試時,麵試官對她的條件雖較為滿意,但認為她過於謙讓,不適合到銷售部工作。
麵試官認為,謙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但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更需要“銳意進取”的員工。
由此可見,謙讓並不是一味的謙讓,而是有原則的謙讓。孟德斯鳩說過,“美德本身需要限製。”沒有原則的謙讓是一種懦弱,在競爭麵前的謙讓是一種逃避,在危險麵前的謙讓是一種退縮,在榮譽麵前的謙讓是對勝利的不尊重,一味地強調謙讓行為而不辨別謙讓的原因,更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
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謙讓,一個叫貪欲。
他們約好一起到天堂去,他們帶的幹糧基本都夠他們路上吃的。
但是為了體現無私的友愛精神,他們在路上一直謙虛地你推我讓。由於他們讓來讓去,時間耽誤了一半。看到這樣讓下去也不是辦法,而且浪費時間,貪欲開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於是他把謙讓的東西吃了。
後來的路上出現了奇怪的事情。貪欲吃了謙讓的東西以後,覺得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而謙讓對貪欲總是有求必應。
最後幾裏路,他們都有些走不動了。謙讓餓得走不動,貪欲卻是由於吃得過飽走不動。天黑以前,他們終於到達了天堂。
在他們想進入天堂大門的時候,他們被攔住了。
貪欲問:“為什麼不讓我們進去?”
天使說:“因為你太貪,把朋友的東西都吃了。”
貪欲說:“可那都是他給我的呀。”